一件件釉色潔白晶瑩的德化白瓷靜靜陳列,一幅幅鏡頭對準鄉野的攝影作品定格美好……在上海浦東新區川沙新鎮七灶村,七灶美術館熱鬧起來——來自園西小學的40多名師生,在美術館主理人范周超的帶領下,穿梭于歷史與現代藝術之間,感受傳統文化和紀實影像的對話。
在美術館一旁的咖啡廳外墻上,溫馨的墻繪里寫著一行字“一個符號改變一個村莊”。范周超解釋,這句話背后,是一所大學參與鄉村全面振興的故事。
2022年起,七灶村積極打造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鄉村全面振興只靠政府‘輸血’行不通,必須‘造血’才能可持續,所以我們希望與社會組織合作。”七灶村黨總支書記朱慶華說。那時,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希望利用專業優勢,參與鄉村全面振興、服務社會。
二者一拍即合:村里提供場地、發動村民,高校規劃設計、發掘創意。
從哪里入手?“七灶村歷史悠久,鹽灶文化、漕運文化特色突出,而我們學校擅長建筑、景觀、公共藝術、視覺傳達等方面的設計。”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建筑系主任劉勇介紹,將雙方優勢互補,文化藝術成了突破口和發力點。
農具化身藝術裝置,河道連成景觀長廊,稻田化身露天畫布……上海大學師生成立地方重塑工作室,駐村運營。一個個公共空間微更新實踐落地后,他們又瞄準了更大的目標:把閑置的村民活動室改成家門口的美術館。
“既能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又盤活了閑置資源,一舉兩得。”朱慶華對此很支持。一樓作為展廳和會議場地,二樓留給研學和休閑,村民、學生、藝術家、創業者都從中受益。
歷經5個月的建設,七灶美術館于2023年12月開館。“去年,我們組織了五六十場活動、6場展覽,有研學、美育,也有版畫展、雕塑展。”范周超說,川沙新鎮文化服務中心最近在美術館成立了分中心,給村民帶來了更多元的文化活動。
73歲的村民沈健平日里喜歡和退休的姐妹們跳廣場舞,不久前,聽說美術館組織村民培訓參加鎮里的廣場舞比賽,她立馬報了名,還叫上了十幾名舞友。
“有老師免費教,大家學習熱情也高,還拿了比賽第二名。”沈健說,除了跳舞,自己還在美術館學會了畫畫,“美術館門前的老街上,過年過節還辦市集,我去做湯圓、猜謎語,感覺村里人氣更旺了。”
沈健口中的市集,名叫七灶天工市集,是近期川沙新鎮與上海大學合作的成果之一。“目前,我們正在打造‘迪士尼門口的藝術村落’。”朱慶華介紹,這個想法來自一場研討會。
去年11月,在七灶美術館,專家學者和相關工作人員在研討會上進行頭腦風暴。“從七灶村開車到上海迪士尼樂園所在的上海國際旅游度假區大概十多分鐘,又有美術館、藝術裝置,不如打造‘迪士尼門口的藝術村落’。”一名與會者的發言得到普遍認同。
設想一經提出,上海大學和川沙新鎮開始豐富共建計劃,聘任劉勇和上海大學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姚正廳為川沙新鎮“鄉村振興規劃師”。雙方于今年3月簽訂共建協議,啟動七灶村藝術振興項目,包括藝術大師進村、非遺及村民自治市集、公共藝術活動等近10項業態。
最近一年來,七灶村文旅、研學、餐飲等業態收入近150萬元,吸引游客約1.5萬人次。“已有福建等地政府邀約,希望借鑒推廣我們高校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模式。”劉勇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2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