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11日電 (馬那甫)初秋時節,漫步在新疆伊寧縣吉爾格朗河幸福河湖中心公園,碧波蕩漾,綠樹成蔭,市民們或沿親水步道散步,或在健身器材上鍛煉,一幅人水和諧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近年來,伊寧縣以河湖長制為抓手,統籌推進吉爾格朗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打造集防洪安全、生態保護、文化傳承于一體的幸福河湖示范工程,為縣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水動能”。
圖為吉爾格朗河幸福河湖中心公園一角。人民網 馬那甫攝
幸福河湖:從“防洪痛點”到“生態亮點”
“吉爾格朗河是伊犁河的一級支流,也是伊寧縣各族群眾心中的‘母親河’。過去受季節性洪水沖刷,岸線破損、水土流失嚴重。”伊寧縣水利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服務站黨支部書記孫西寧在幸福河湖中心公園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
作為新疆首個國家級幸福河湖示范項目,伊寧縣對吉爾格朗河實施綜合治理工程。“我們通過生態護岸修復、岸坡綠化、智能監測系統建設,實現‘上防流失、中優濱水、下修生態’的目標。”孫西寧指著治理一新的河岸說。目前,項目已完成生態護岸修復4.3公里、生態護坡修復12.6公里,河湖岸線穩定性顯著提升,水源地水質保持在Ⅱ類及以上天數比例超過90%,生態流量滿足程度達95%。
沿河打造的30公里生態綠廊,將中心公園、青年渠河長制公園等景觀節點有機串聯,如今已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熱門去處。“以前這一片都是雜草叢生的河灘地,岸坡也破損嚴重。”正在河邊散步的居民賽布丁·賽地丁告訴記者,“現在完全變樣了,環境美了,我幾乎天天都要來這兒散步。”
圖為吉爾格朗河渠首。人民網 馬那甫攝
渠首升級:筑牢灌溉根基 賦能鄉村振興
在距縣城10公里的吉爾格朗河渠首,新修建的泄洪閘、沖砂閘巍然矗立。這座始建于1984年的中型水閘,經2024年除險加固后煥發新生。伊寧縣水利局黨組成員、水利服務站站長李玉立介紹:“工程實施后,防洪標準提升至50年一遇,引水流量達6立方米每秒,保障下游4個鄉鎮9.5萬畝農田灌溉。”
同步實施的吉爾格朗灌區現代化改造項目,對29公里渠道進行襯砌修復,并配套信息化監測系統。“改造后,灌區年節水量近200萬立方米,畝均增產150公斤,農民畝均增收300元。”李玉立算了一筆經濟賬。
文化賦能:從“共護一河水”到“同享一片綠”
吉爾格朗河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1842年,林則徐曾在此倡導各族群眾共修水利,留下民族團結的佳話。如今,伊寧縣將水文化融入河湖建設,通過景觀提升、文化展示,讓“母親河”成為傳承歷史的“活化石”。
“我們不僅要治水,還要‘興水’。”孫西寧表示,未來伊寧縣將持續推進吉爾格朗河二期工程,打造“安瀾、生態、宜居、智慧、文化、發展”的幸福河湖標桿,為邊疆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復制的“伊寧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