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渤海回民支隊隊長劉震寰繳獲的日軍皮靴、冬帽。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一頂帽子和一雙靴子靜靜地陳列在《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上。它們見證著各族同胞共抗侵略者、熱血保家國的光輝往事。
這兩件展品是抗日英雄劉震寰與敵人交戰后繳獲的戰利品。抗日戰爭期間,劉震寰所在的渤海回民支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于華北地區長期開展抗日斗爭。渤海回民支隊和馬本齋領導的冀中回民支隊等多支抗日隊伍一起,沉重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立下不朽的戰功。
抗戰期間,各族同胞支援抗戰、共御外敵的故事數不勝數。在全國各地,各族人民積極投身抗日的熱潮中,或捐款捐物,或慰勞將士,或上陣殺敵,用實際行動承擔起救亡圖存的重任。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淪陷。生活在白山黑水間的各族群眾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紛紛揭竿而起,數支抗日武裝在黑土地上活躍。抗日義士鄧鐵梅在遼東建立起東北民眾自衛軍,該隊伍在鳳城戰斗中重創日偽軍,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抗日聯軍也廣泛吸納滿族、朝鮮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各族群眾參與抗戰。不少少數民族同胞在軍中擔任軍長、師長等要職,如第五軍軍長周保中,曾任第二軍第五師師長的陳翰章。東北抗聯各族將士齊心協力,共同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武裝斗爭。
藏傳佛教界和藏族同胞也不斷為抗戰奔走。一方面,他們主動發聲,敦促國民黨政府積極抗日。1931年10月7日,十三世達賴駐京總代表、雍和宮堪布貢覺仲尼等在南京成立“康藏旅京同鄉抗日救國會”,提出六項決議呼吁國民政府積極抗日。諾那呼圖克圖活佛組織康藏人士游行示威,譴責日軍的侵略行徑。另一方面,藏族同胞赴戰區慰勞宣傳。來自康巴地區的格桑次仁與青攘呼圖克圖等人建立了“康藏民眾抗敵赴難宣傳團”和“西康民眾慰勞前線將士代表團”,將老百姓捐出的首飾、氆氌等物品交給政府,這是藏族同胞心系國家危難、以實際行動支援抗戰的生動寫照。
在華南,瓊崖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浴血奮戰。黎族首領唐天祥帶領當地人民與侵略者殊死搏斗,以壯烈犧牲彰顯民族大義。另一黎族首領王國興主動尋找中國共產黨,幫助黨在海南創建抗日根據地。吊羅山的苗族群眾組織起后備隊,向民眾宣傳抗日救亡的道理,并積極為抗日隊伍提供情報。
在西北,新疆各族群眾踴躍響應抗日募捐活動,捐款捐物支援前線。1937年12月,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疆民眾反帝聯合會(以下稱反帝會)在全疆發起抗日募捐運動,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等各族群眾積極響應號召,捐錢捐物捐糧。隨后,反帝會將抗日募捐常態化。1938年8月,新疆各族人民貢獻出10架戰斗機,這些戰機被命名為“新疆號”,在武漢戰場上與日軍作戰。作為抗戰大后方,新疆還是國際援華物資運輸的交通要道。為了打通伊犁果子溝這條蘇聯援助物資的必經之路,新疆各族民眾義務參與修路。他們不懼環境惡劣,辛勤勞作,靠雙手開辟這條“生命線”。1937年10月,蘇聯首批援華物資車隊經過果子溝時,13具因義務護路而犧牲的哈薩克族同胞遺體令車隊隊員們感動不已。遠在西陲,心系抗戰,新疆各族兒女在民族危亡時刻挺身而出,以同仇敵愾之心、血脈相連之情,成為前線將士的堅實后盾。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全民族抗戰的勝利。正是中華各族兒女守望相助,休戚與共,勠力同心,中華民族才能抵御外侮,贏得獨立,迎來新生。
達西
(“統戰新語”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