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決勝“十四五”】消費“主引擎”動能強勁
【決勝“十四五”】
消費市場規模穩居全球第二,過去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5.5%、今年有望突破50萬億元人民幣,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60%左右……這份亮眼的“十四五”消費成績單,彰顯了國內市場的強大韌性與活力。
“十四五”這5年,可以說極不尋常、極不平凡,消費市場頂住壓力,量質齊升——消費結構優化升級、品質需求持續釋放,消費場景日新月異、新業態蓬勃發展,中國大市場引力增強、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消費“主引擎”動能澎湃,正驅動著中國經濟巨輪在高質量發展的航道上踏浪前行。
“提質”
品質消費走進千家萬戶
周末,山東日照市一家電動車旗艦店內,前來選購電動車的市民絡繹不絕。“這輛高端電動自行車原價4000元,現在政府補貼加上店鋪優惠,您只需支付2800元。”店內銷售員正向一位顧客詳細介紹以舊換新的優惠政策。
以舊換新政策實施以來,消費者的購買熱情被點燃。“好些顧客原本還在觀望,了解到能享受15%的補貼后,立即就下單了。”該門店銷售負責人告訴記者,以舊換新政策對銷量的拉動效應十分明顯。
正如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所說,消費品以舊換新,換出了智能,換出了綠色。截至2025年上半年,以舊換新政策帶動銷售額2.9萬億元,約4億人次享受補貼優惠。
如今,品質消費走進了千家萬戶,人民群眾的生活從原來的“過日子”變成“過好日子”。翻開百姓的“消費賬本”,服務消費在家庭支出中的占比越來越重,旅游、美容、家政、教育等支出,正逐漸超過商品消費支出。
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新年音樂會演出一票難求;在上海博物館,主題特展預約人數不斷攀升;在成都熊貓基地,研學旅游持續升溫。消費者越來越愿意為文化體驗、精神需求付費。
“十四五”期間,我國服務消費進入快速增長階段,2020至2024年,我國居民服務消費支出年均增長9.6%。服務消費的提質升級,推動著消費結構向更高層次邁進。
“煥新”
新型消費亮點紛呈
在上海前灘公園巷的“光域奇境”體驗中心,一場法國凡爾賽宮園林藝術的VR大展,為觀眾打開了一扇“時空任意門”。戴上VR設備,便可“置身”數百年前的凡爾賽宮,隨著園林師的腳步,感受一草一木的設計巧思。
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讓消費體驗更加豐富多彩。在杭州的商場,通過AR試妝技術,消費者可以實時預覽化妝品效果;在廣州的酒店,智能機器人可將外賣精準送達客人房間。插上數字之翼,消費不斷打破時空邊界,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十四五”期間,我國新型消費蓬勃發展,網上零售額連續12年穩居全球第一。據商務部測算,2024年我國居民數字消費規模達23.8萬億元,占當年居民消費的44.2%。
通過實施零售業創新提升工程,傳統業態正“舊中出新”。重慶、廣州將博物館、海洋館“搬”進商場,購物、逛展、親子娛樂等需求一站搞定。各地的商場也積極跨界,與二次元、國潮等IP融合,推出商旅文融合一站式服務,新場景、新消費模式不斷涌現。
9月25日至28日,一場以“國貨經典,潮品煥新”為主題的老字號及各地特產精品晉京展示推廣活動在北京隆福寺中心廣場舉行,這是商務部2025年“老字號嘉年華”系列重點活動之一。活動現場,觀眾不僅可以品鑒山西杏花村的汾酒、四川瀘州的濃香老窖和廣州陶陶居的經典茶點,更能近距離感受李時珍、古漢中藥等品牌所承載的中醫藥智慧。
老字號不斷“煥新”,正以更加年輕的姿態,走入人們的生活。各地公園里、步行街上,身著漢服、頭挽發髻的新中式打扮隨處可見;文創優品、各地特色名品等國貨“潮品”暢銷海內外。國貨潮品以其獨特的創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深受國內外市場的歡迎。
“擴容”
超大規模市場聚集全球好物
在2024年上海進博會上,一款來自新西蘭的蜂蜜首次在中國市場展出便收獲大量采購商的訂單。海南海口的一家免稅店內,來自法國的奢侈品、日本的電子產品柜臺前擠滿了等待結賬的國內外游客。
2021至2024年,我國累計進口消費品7.4萬億元,更多全球優質商品通過跨境電商、進口博覽會等渠道“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有14億人口,任何一樣產品乘以14億,肯定是一個超大規模的市場。”王文濤說。據統計,我國汽車銷量全球第一,空調、洗衣機等家電領域銷量全球第一,這些細分領域規模保持著“龍頭”地位。
今年“五一”假期,有“世界超市”之稱的浙江義烏國際商貿城迎來了客流高峰,大量外國游客拉著行李箱前來“掃貨”。“今年來店里購物的外國游客明顯多了,像一些帶有中國傳統元素的飾品賣得特別好,很多游客一買就是一大包,說要帶回去送給親朋好友。”義烏一家飾品店老板說。
“240小時免簽”、離境退稅“即買即退”,一系列便利化措施的落地,讓在華消費更加順暢,越來越多外國游客到中國來旅游購物,感受“中國購”的魅力。
一組數據印證了中國正成為全球好物的集聚地——2024年入境游客總花費達942億美元,增長77.8%。“中國游”的流量正不斷轉化為“中國購”的增量。
(本報北京10月2日電 記者 董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