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呼倫貝爾10月23日電 題:吳石將軍長女吳蘭成林海行醫二十余載 用堅守筑成港灣
中新網記者 張瑋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近日,基于真實歷史事件創作的電視劇《沉默的榮耀》熱播,觀眾深受觸動的同時,也對革命烈士吳石將軍滿懷敬仰與牽掛,吳石將軍的長女吳蘭成也走進入大家的視線。
曾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從事醫療工作26年的“吳大夫”,至今仍在當地人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記。
中新網記者隨著吳蘭成的腳步走進已被冰雪覆蓋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聽她的同事、患者、接續者講述“吳大夫的故事”。
(資料圖)圖為青年時期的吳蘭成。1953年,吳蘭成從上海第一醫學院(如今的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畢業,毅然踏上北上的列車,來到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腹地呼倫貝爾牙克石市支援邊疆建設。
“她是當年9月份入職,我是11月份入職。”吳蘭成的老同事李文奇回憶,蘭成同志性格文靜,待人和藹,“我們很自然就相互熟悉了。”
牙克石市距離上海有2700多公里,這里的冬季氣候嚴寒、物資匱乏,最低氣溫可跌破-40℃,食物主要是高粱米、苞米碴子、土豆、大頭菜、卜留克等。
“一個南方姑娘到這里,需要很大勇氣的。”李文奇感慨道。
“瞧,拐過去二道街那一片就是我們當時的單位所在地,那時候不叫內蒙古林業總醫院,叫牙克石森林工業管理局衛生所。”李文奇告訴記者,當時那里沒有完備的科室,沒有專業的麻醉師,甚至連手術刀都要靠漫長的鐵路運輸才能送達。
在這樣的條件下,吳蘭成成功完成了當地第一例外科手術——闌尾炎手術;她深入林業生產最基層的林場、工段問診,與林業生產一線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為林業職工及家屬提供醫療服務;她建立了醫院的兒科,守護了一代林區兒童的健康。
(資料圖)圖為1979年吳蘭成調任北京前與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中心醫院同事合影。 牙克石市委宣傳部供圖1958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中心醫院(內蒙古林業總醫院前身)建成使用,吳蘭成擔任醫院兒科副主任。
李文奇說,一到春秋兩季,兒科的病人最多,也是最忙的時候。“小兒病毒性肺炎在這兩季是高發期,得病的孩子近千人,病死率高達8.2%,不少家長抱著孩子哭著來求治。”
“不能眼睜睜看著孩子沒了。”李文奇還記得吳蘭成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她白天坐診,晚上在煤油燈下翻古籍,率先推動中西醫結合治療。在吳蘭成的帶領下,醫院成功將小兒病毒性肺炎的病死率降至3.4%,創下當時全國最低紀錄。
曾被吳蘭成救治過的病人白吉堂心中充滿感恩與懷念。“當年我得了嚴重的腎病綜合征,那時候我雖然才四五歲,卻依稀記得吳大夫不僅救了我的命,出院時還不斷反復叮囑我‘好了以后也不能吃太咸,不能累著……’”
1979年,吳蘭成隨丈夫調往北京。離開時,她編寫了《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常規》;她開辦的教學培訓班提升了醫護人員水平,讓這家醫院的兒科在內蒙古東部地區聲名赫赫。
吳蘭成常對同事說:“要發揚希波克拉底(西方醫學奠基人)精神,搞好優質服務,尤其是嬰兒,不同于成人,一定要做到細心再細心、耐心再耐心。”
離開林區后,吳蘭成仍常跟老同事通電話,詢問林區近況。這片她拋灑過青春的熱土,始終是她難舍的牽掛。
圖為內蒙古林業總醫院崇德園設有一面老一輩學科帶頭人群像浮雕,其中包括吳蘭成像。 牙克石市委宣傳部供圖如今,吳蘭成那份融入血脈的醫者仁心,在內蒙古林業總醫院的年輕醫務工作者中間繼續傳遞。青年醫生韓芳表示:“作為青年醫務工作者,我們不光要精進自身技術,還要傳承吳蘭成大夫的專注精神。”
秋日的陽光灑在內蒙古林業總醫院崇德園里的浮雕墻上,吳蘭成的畫像至今清晰,目光依舊溫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