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赤峰10月24日電:內蒙古東部縣豐收有“耕”基:機械賦能科技助力
作者 奧藍 劉媛 林雨涵
喜看稻菽千重浪,家家戶戶盡開顏。
走進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乃林鎮,連片的玉米植株挺拔、穗粒飽滿,一臺臺大型聯合收割機轟鳴作響、來回穿梭,機械化收割過后,金燦燦的玉米從卸糧口傾瀉而下,直接裝入運輸車,運送到晾曬場,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處處都是繁忙有序的豐收景象。
圖為大型聯合收割機收割玉米后將玉米倒入裝載車。劉媛 攝“今年的收成要比往年好很多,畝產玉米能多收400—500斤,算下來每畝至少能增加300塊錢。”喀喇沁旗乃林鎮甸子村黨支部書記王建看著滿目金黃,笑著說道。
今年春天,他帶頭推進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工作,積極流轉了500畝新建的高標準農田,用實實在在的收成激發了村里農戶的種植熱情。
赤峰市喀喇沁旗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部,這里的農業現代化轉型已經取得成效。截至目前,當地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14.2萬畝,以“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為理念,帶動農牧業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發展,以夯實農業高產穩產“耕”基。
要想收糧好,農機少不了。“現在都是全流程機械化收割,省時又省力,關鍵還能減少糧食損失。”喀喇沁旗則輝農機種養殖合作社負責人楊宏偉笑著介紹,從9月中旬起,合作社就忙起來了,家家戶戶排隊預約收糧。“一畝地收80—100元,一天少說得收50畝,除去雇傭農機手的費用,還能有3000多塊錢收入。”
圖為開心的玉米種植戶。劉媛 攝機收不僅減損,也能直接“增收點”。目前,喀喇沁旗耕種收機械化率達到81.16%以上,今年穩定發放農機購置補貼451萬元,撬動農機裝備投入3796萬元。
“現在我們推行玉米密植高產精準調控技術種植,種植密度從原來的4500株提升至6000株,同步運用北斗導航、自動化播種、水肥一體化、無膜淺埋滴灌栽培、無人機飛防等技術,實現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最大限度挖掘糧食增產潛力。通過玉米測產,今年玉米畝產都能達到2200斤以上,畝均收益可達2000元左右。”乃林鎮農科工作負責人姚仲軍介紹。
走進喀喇沁旗金誠農業有限公司設施農業大棚,一棵棵充滿生命力的茄子和辣椒長勢喜人,一串串小柿子圓潤飽滿、色澤誘人,點綴著豐收的景色。
金誠農業有限公司也是當地發展設施農業的一個縮影,其種植設施農業大棚68棟,年產茄子、辣椒、西葫蘆、甘藍等蔬菜約2000噸,有效帶動周邊群眾50余人就業,促進群眾月均增收4000余元。
近年來,喀喇沁旗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現代設施農業為抓手,充分發揮市場經濟主體作用,構建以“企業+基地+農戶”多元主體齊參共建的經濟作物產業發展新業態。目前,全旗經濟作物綜合占地面積達17.4萬畝,其中設施農業16.4萬畝,露地蔬菜1萬畝,年產各類蔬菜約90萬噸。
“依托設施農業,我們能夠實現錯峰種植,一個棚每年可種3茬,每畝地都能發揮最大的產能。”當地一家農業公司的負責人郭臣對此自豪不已:“我們生產的蔬菜品質優、口感好,以訂單農業冷鏈配送的方式銷往北京、山東等地,深受市場消費者喜愛和歡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