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襄陽10月24日電 (張倩龍 何麗潔)整齊的田塊向天際延伸,無人機在空中盤旋……金秋時節,行走在湖北襄陽的廣袤田野,處處涌動科技興農、產業富民熱潮。
近年來,襄陽堅持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協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基礎不斷夯實,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
高標準農田筑牢“糧倉”根基
金秋十月,鄂北田野稻浪翻金。走進棗陽市七方鎮,新修的溝渠流水潺潺,硬化后的田間小道一路平坦。
棗陽市七方鎮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顯現,讓糧田變“良田”。(無人機照片)張倩龍 攝七方鎮地處鄂北崗地,是典型的“旱包子”。長期以來,農民種地多為“看天收”。改變,正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悄然發生。
“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就是讓糧田變‘良田’。”七方鎮黨委副書記仇志濤介紹。站在周莊村的田埂上,他指著眼前成片的耕地說,僅該村就有4000畝耕地進行高標準整治,成效已顯現:田間作業道農機暢通無阻,渠道修繕后用水效率大幅提升。
周莊村村民潘開勇今年通過土地流轉種植了數十畝旱稻。“以前遇到干旱天氣,能保住一半收成就不錯了。”他感慨道,如今溝渠暢通、道路硬化,基礎設施完善后,收成自然有了保障。
作為湖北產糧大縣,棗陽按照集中連片原則,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進行總體規劃部署。目前已建成高標準農田147萬畝。建成后,耕地抗災能力顯著增強,農業機械化率顯著提升,糧食畝均產量提高100公斤。
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這曾是無數農人的夢想圖景,而今正在襄陽的廣袤田野間逐步成為現實。截至目前,襄陽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54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的77.3%。據悉,到2030年,該市將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740萬畝;到2035年,全市846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將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智慧農機掀起“生產革新”
襄陽市襄州區雙豐收農機專業合作社的連片田疇中,幾臺安裝“北斗”智能終端的拖拉機正按照預設路徑勻速推進,農機手站在田埂上,輕點手機屏幕,作業面積、行進軌跡等數據一目了然。“過去調度農機全憑經驗,現在一人能管多臺。”合作社理事長肖逾望著眼前“自耕自走”的農機,語氣中透著欣喜。
金秋時節,無人機操作手劉華強操作無人機打藥。楊文軍 攝“糧食從田間到車間不落地,為農民解決燃眉之急。”雙豐收農機專業合作社現場負責人宋濤稱,近期雨水偏多,烘干設備24小時不停機,日處理能力超200噸。
智能農機的“觸角”正延伸至農業生產各環節。張家集鎮農業機械服務中心主任宋榮生介紹,目前該鎮已基本實現機械化收割。“農忙時我們還從外地調配跨區作業車隊,確保收割不誤農時。”
張家集鎮無人機操作手劉華強對“智慧賦能”感受頗深:“以前人工打藥,一人一天頂多幾十畝。現在用無人機,一天能作業約500畝。”
截至目前,襄陽已有約10000臺農機具安裝北斗智能駕駛系統和監測終端,其中配備北斗輔助駕駛的農機達1400余臺,農用植保無人機總數突破2000臺。
作為農業大市和農機大市,襄陽農機保有量與綜合作業水平穩居湖北省第一。近年來,當地通過農機購置補貼、作業服務補貼等政策,大力推廣“北斗+農機”的農業深度應用,對安裝北斗終端的農戶或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實行農機購置補貼的“應補盡補、優先辦理”。智慧農機的大面積使用,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科技動能。
棗陽市七方鎮,村民正開展機械化收割作業。(無人機照片)張倩龍 攝如今的襄陽,優良品種選育推廣擴面,累計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132個;農業技術應用集成增效,整地播種(插秧)質量提高,推廣高產高效生態循環模式;農業社會化服務提質擴面,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7713家,全年農業托管服務面積1249.38萬畝次……現代農業發展基礎正不斷夯實。
秋日的襄陽田野,稻菽飄香,機聲隆隆。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的同頻共振,為襄陽農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襄陽正加速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書寫著生動的“襄陽實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