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湖北秭歸10月24日電 (記者 郭曉瑩 董曉斌)來自全國各地的屈原文化研究專家學者、屈氏后裔24日齊聚湖北秭歸,共同探討屈原文化的當代價值和傳承路徑。
10月24日,屈學專家、屈氏后裔觀摩屈原故里傳承屈原文化拜師儀式。陳濤 攝秭歸是屈原的故鄉,也是屈原文化傳承的核心區。秭歸縣屈原學會會長馬尚朝介紹,史料記載1500多年前秭歸已有紀念屈原的豐富載體,近年盤點全縣有150多處屈原文化物質遺產,由秭歸“屈原故里端午”等習俗共同組成的中國“端午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屈原學會會長方銘表示,秭歸鄉親的世代堅守與躬身踐行,讓屈原文化成為融入日常生活的活態傳承,為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提供了鮮活、珍貴的樣本。
近年來,秭歸不斷探索屈原文化傳播新路徑。當地打造“屈原IP+產業”模式,實現了“文化賦能產業、產業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環。同時,秭歸兩次跨越粵湘川等十余省尋訪屈氏后裔,搜集清代族譜等珍貴史料,搭建全球屈氏宗親交流平臺,形成“宗親聯動、全民參與”的傳承格局。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宋亦簫認為,秭歸持續擦亮“屈原故里”名片,推動“文化+”產業融合,激發了屈原文化當代價值的創造力。
中國屈原學會名譽會長毛慶表示,尋訪屈原后裔的活動增進了海內外屈氏后裔的文化認同,是秭歸傳承屈原文化的創新之舉。
當日,“屈原文化數字圖書館”正式啟動,為千年屈學文獻插上“數字翅膀”。湖北省屈原研究會副會長、長江大學教授徐文武認為,數字技術的融入搭建了更為開放的“文化橋梁”,為屈原文化研究與傳承提供了新的載體和路徑。
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執行院長吳芳表示,當下要創新表達方式,為屈原文化注入互聯網基因和時尚元素,讓屈原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在青年群體中“火”起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