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元10月25日電(杜成)第四屆黃河文化石窟寺聯盟大會暨學術交流會25日在四川廣元舉行,來自全國60余家相關機構的150余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共同探討新時代石窟寺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路徑,共話石窟寺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
大會現場,專家學者們聚焦石窟寺保護核心議題,深入研討科技保護前沿方向,重點圍繞水害治理、風化防治等關鍵技術突破,以及區域考古新發現、文化交融研究成果展開深入交流;聚焦數字化技術創新應用,保障考古記錄科學性,為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與可持續傳承創新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引。
圖為第四屆黃河文化石窟寺聯盟大會現場。中鐵科研院 供圖“從‘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樂山大佛,到‘石壁千龕’的廣元千佛崖,從‘中國石刻藝術集大成者’的安岳石窟,到見證絲路往來的巴中石窟,這些石窟寺不僅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還是黃河文化與巴蜀文化交相輝映的重要見證。”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長濮新在致辭時表示,近年四川推動石窟綜合保護與文旅融合等多領域創新,加快構建全省“1+4”石窟寺保護研究體系,探索出一條川渝石窟保護傳承的新路徑。
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李志榮教授認為,實事求是客觀的考古文字記錄、科學真實的數字化記錄、精準優美的科學測圖,以及全面細致反映石窟一鑿一抹的圖版,都可以成為卓越的“展品”,這是文化遺產活化創造性轉化的專業性基礎與應有之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石窟寺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何利群表示,中國考古學從誕生之初就是一門多領域合作的學科,開放與兼容并蓄是學科不斷發展壯大的原動力。而開展區域考古調查和重點遺址發掘,構建石窟寺考古學文化序列是當前中國石窟寺考古的主要任務之一。
在中鐵科研院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院院長王逢睿看來,經過七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中國石窟保護已經基本實現了從搶救加固、災害防治、設施建設向集綜合性、系統性和預防性保護于一體的跨越式轉變,石窟保護正在進入科技賦能的新階段。結合石窟營造歷史和賦存環境特征,構建基于區域和流域視角的跨尺度石窟群落遺產廊道研究與保護傳承體系,對于開拓石窟保護新領域具有重要的學術和實踐意義。
三維掃描、VR虛擬復現技術讓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并建立精準數據模型,實現流失海外佛首“數字歸位”;龍門石窟借助3D打印技術讓殘缺造像重獲完整;材料革新成功讓云岡石窟千年壁畫和造像重煥生機……當天,主辦方還同步舉辦黃河文化石窟寺聯盟成果展,集中呈現黃河流域9省區35家文博單位、合作院校、科研單位的千年石窟瑰寶與前沿科技成果與創新實踐。
圖為黃河文化石窟寺聯盟成果展現場。中鐵科研院 供圖大會期間,參會人員實地觀摩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元千佛崖。此前,該文化遺產因地質條件復雜、環境侵蝕,長期面臨巖體結構失穩、環境病害侵蝕等風險。中鐵科研院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院通過多元適配技術有效控制文物賦存環境病害,同時基于高精度三維測繪數據建立全過程動態監測體系,成功實現地質災害風險提前研判與主動防控。
本次大會以“凝心聚力,共謀發展——推動石窟寺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為主題,由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黃河文化石窟寺聯盟、廣元市文物局、太原市文物局聯合主辦,中鐵科研院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院、太原市文物保護研究院共同承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