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宿遷11月13日電 題:江蘇宿遷“三步”完整閉環讓兩岸交流“流量”變“留量”
中新網記者 唐娟
11月12日,在國務院臺辦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陳斌華在介紹近期兩岸交流活動時,特別推介了江蘇省宿遷市以“體驗參訪+深度互動+產業對接”模式,幫助臺灣青年近距離了解大陸發展的生動實踐。
從一場場酣暢淋漓的龍舟賽、騎跑賽,到一個個琳瑯滿目的臺灣文化集市、熱氣騰騰的宿遷“大席宴”,再到一次次精準的產業對接交流會……今年以來,宿遷市舉辦的一系列活動,生動詮釋了這一模式如何將短期交流的“流量”轉化為長期扎根的“留量”,為宿臺融合高質量發展留下生動實踐。
體驗參訪:從“風光初見到文化共鳴”
“我第一次來宿遷,感覺蠻好的,空氣清新,風光秀美。”11月初,在宿遷朱海休閑運動小鎮,68歲的臺灣選手劉先生剛完成“海峽同行”青春騎跑接力賽。他感慨,“在湖光瀲滟中比賽,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海峽同行”青春騎跑接力賽在宿遷舉行。這場吸引了93名臺灣選手的賽事遠不止于競技。賽道沿途精心設置了“兩岸文化打卡點”,讓選手們在揮灑汗水的同時,沉浸式感受兩岸共通的文化意象。賽后,地道的宿遷“大席宴”開席,大陸選手與臺灣青年穿插而坐,在品嘗美食、共話民俗中拉近了距離。
這種以匯文化、匯美食、匯賽事、匯文旅為主的“賽事+文化”的精心設計,是宿遷“精塑對臺交流合作品牌”思路的體現。通過品牌活動,為兩岸民眾打造互動的賽臺和文化的舞臺,讓臺灣同胞看到的不僅是宿遷的風景,更是這里可親可感的風土人情。
深度互動:從“一席之交到一生之友”
宿遷市同步組織臺灣青年參觀知名企業、走進特色鄉村,安排臺灣青年與本地企業家、農戶面對面交流,提供就業創業咨詢,全方位展示其“一站式、全鏈條、全周期”臺青人才培育服務體系,推動“短期交流”向“長期扎根”轉化。以連續舉辦十一期、培育超700名臺青的電商培訓班為代表,宿遷市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負責人任衛衛介紹:“我們通過一站式服務,為兩岸青年提供從平臺入駐、電商咨詢到直播帶貨的全流程指導。”
從培養電商技能的“星光閃耀潮起兩岸”電商創業體驗營,到用鏡頭記錄宿遷發展的“宿臺同框楚韻新詠”臺灣青年博主宿遷行,再到走進產業一線,許多臺灣青年真實觸摸到大陸現代化建設的脈搏,看到了自己未來發展的可能。宿遷市委臺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正是宿遷堅持“把實現融合發展作為對臺工作重心,著力推動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務實舉措。
產業對接:從“發展公式到雙向奔赴”
當體驗和互動為融合發展鋪墊了堅實的情感基礎,精準的產業對接便水到渠成。
在11月3日的“臺商臺胞金秋宿遷行”產業鏈對接活動上,全球華人工商協會理事林昌平提出了一個“發展公式”:全球華人工商協會+臺灣金融發展協會=宿遷產業雙引擎。這個公式背后,是臺資對宿遷產業布局的高度契合。
一方面,臺商瞄準節能、環保等“綠色賽道”,而宿遷正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另一方面,臺商關注的“跨境支付和數位貿易金融合作”,與宿遷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不謀而合。
這些舉措迅速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成果:“十四五”以來,宿遷發揮“臺商走電商”品牌作用,舉辦經貿活動32場,新引進臺資項目45個,全市累計落戶臺企達339家;兩岸中小企業合作園區內,臺資企業產值超400億元;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成功孵化臺青創業項目30余個,五年受理的涉臺求助事項結案率達100%。
宿遷的“體驗參訪+深度互動+產業對接”實踐,清晰地展示了一條從情感融入事業融合的完整閉環。它讓每一次初見的“怦然心動”,都能轉化為深度了解的“彼此認同”,最終結出事業共榮的“累累碩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