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積極探索區域鹽堿耕地治理模式
綜合利用,鹽堿地變豐產田(美麗中國)
核心閱讀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黑土地保護和鹽堿地綜合利用,提升耕地質量。近年來,我國因地制宜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充分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逐步探索構建鹽堿地育種創新體系。
2025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會議日前召開,會上發布了《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發展報告(2025)》。報告顯示,我國正逐漸形成因地制宜的區域治理模式與鹽堿地特色農業協同發展格局。
因地制宜改造提升現有鹽堿地,加強耕地次生鹽堿化防治
“鹽堿地綜合利用,承載著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特色產業培育等多重目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李玉義介紹。
報告重點梳理了我國在鹽堿地生物育種、產能提升和生態化利用領域的40余項創新成果。經過多方努力,我國在區域鹽堿地綜合利用模式方面,創建了西北綠洲區棉花“干播濕出”水肥鹽綜合調控、寧夏河套平原草畜一體化等技術模式,通過作物配置、水肥劑精準管理、機藝融合及種養結合等系統措施,正逐步推動鹽堿區光熱水土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持續改良。
在江蘇鹽城大豐、南通如東等地的濱海輕中度鹽堿地,年降雨量較大,當地發展水旱輪作周年種植模式,輕度鹽堿地采用水稻—小麥模式,中重度鹽堿地采用水稻—油菜模式,結合秸稈深翻還田與土壤培肥改良等方式,實現隔層阻鹽與有機質提升,土壤有機質相對含量提升20%,耕層土壤含鹽量周年穩定控制在2‰以下,土壤pH值穩定在7.8以下。
鹽堿地治理是全球性難題。“當前,我國鹽堿地綜合利用還面臨水澆地‘重灌輕排’、淡水資源短缺和節水控鹽技術不匹配等問題。”李玉義說。
報告指出,要將防治耕地次生鹽堿化作為鹽堿地綜合利用的重點任務。構建高效排水系統,實現灌排并重。同時,要建立健全耕地水鹽動態監測網絡,科學劃定高、中、低風險區域,實施差異化灌溉定額與排水標準。
選育抗旱耐鹽堿作物,推進鹽堿地特色農業發展
“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充分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報告提出,通過建立差異化的鹽堿地用途管控,“宜耕則耕、宜草則草、宜漁則漁”,分別促進輕、中、重度鹽堿地“多產糧”“產得好”“有特色”分級利用。
“不少鹽堿地農產品功能性成分含量高、生物活性和風味突出。”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所長王鳳忠表示,要加快摸清鹽生特色植物資源本底,挖掘特色功能因子并搭建數據共享平臺,聚焦鹽生植物資源產品開發核心技術和裝備,促進鹽堿地特色農產品高值化利用。
報告顯示,我國在鹽堿地特色農業發展方面,已成功培育出黃驊旱堿麥、沾化冬棗、鹽堿地枸杞等品種,探索出內陸鹽堿地對蝦養殖等特色模式,并依托品種創新、品質提升與品牌打造,開發了系列深加工產品,顯著提升了產業附加值。
在山東東營市,當地大力發展黃河口灘羊產業。在2025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會議上,也專題發布了《中國鹽堿地特色產業發展報告(黃河口灘羊)》。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科技處副處長、食物資源監測與營養健康評價團隊首席朱大洲介紹,發展鹽堿地特色農業,同樣要走標準化、品牌化之路,提高產品品質和知名度,并持續挖掘營養特征及品質形成機理,把優勢做大做強。
發掘耐鹽堿種質資源,構建鹽堿地育種創新體系
今年9月,在河北滄州市南大港產業園區北尚莊村的一片旱堿地,耐鹽堿谷子新品種“冀研谷12號”實現畝產317.9公斤,結合高產高效生產技術,在前期極端強降雨頻發的不利氣候條件下獲得豐收。選育這一品種的耐鹽堿材料,來自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首批耐鹽堿優異作物種質資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景蕊蓮介紹,布局在山東的國家抗旱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國家耐鹽堿種質資源圃已累計收集保存國內外優異種質資源3.5萬份,篩選出耐鹽堿優異資源并面向全國發布,提升育種效率和水平。
目前,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依托核心攻關團隊及相關協同創新網絡,探索構建起鹽堿地育種創新體系;累計培育各類耐鹽堿作物新品種(系)68個,在全國推廣各類新品種、新技術2632萬畝。
本報記者 郁靜嫻
《人民日報》(2025年11月18日 第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