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訊(蔡建軍)領導干部對人民懷有敬畏之心,蘊含的是一種信念和境界,折射的是一名領導干部履職心態和職業操守。
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面對“官位”,“敬畏”可以勵志,心有“敬畏”,才有人民,就能親民,更會為民。
黨員領導干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是否密切、是否真誠,不只是方法問題、感情問題,更是政治問題。為官一任,主政一方,領導干部有“畏”方能有“為”,才能在思想上解決好“依靠誰、為了誰、我是誰”的問題,真正領悟群眾立場的真諦,自覺自愿、發自內心地服務人民。
身在其位,肩擔其責,心存“敬畏”,是為官的一種態度,也是一種修養,是內在精神境界和價值追求的自然外化。
“天地之間,莫貴于民”;“水可載舟,也可覆舟”。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不是與生俱有的,而是人民賦予的。只有拜人民為師,以群眾為友,把群眾當親人,才能在感情上貼近群眾、思想上尊重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真正把黨的事業植根于群眾,接地氣、通靈氣、有生氣,從群眾中獲得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汲取破解發展難題的無窮智慧。
改革發展是群眾共同的事業,也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力量。只有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才能取得勝利。作為領導干部,無論何時都必須弄清自己與群眾的關系,堅持群眾觀點、站穩群眾立場,牢固樹立人民群眾是歷史真正主人和創造者的唯物史觀,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價值觀,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觀。
這就要求領導干部要放下“架子”,擺正位子,邁開步子,甩開“膀子”,啟動拼搏之志,挑起改革之任,守望使命之責,把群眾路線貫穿于決策和工作的全過程,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做到決策前認真聽取群眾意見呼聲,保證決策“從群眾中來”;決策中充分發揚民主,集中群眾智慧,保證決策體現群眾意志和要求;決策后及時“到群眾中去”,在群眾的實踐活動中接受檢驗并完善決策。有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就有了黨和群眾的心心相印,有了“把黨的正確主張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的實踐力量。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檢驗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這一重要論述是對我們黨執政理念的豐富和發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的困難挑戰世所罕見,更需要凝心聚力,更需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感情深一寸,作風好一分。改進工作作風,根本的目的是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是極為重要的政治觀點,也是極為重要的政治要求。
領導干部心存“敬畏”二字,就能堅持“心中有民,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就能警醒自己,摒棄懈怠,激發斗志,催生作為,成就事業。唯此,才能時時刻刻關注群眾、關心群眾、關懷群眾,使我們黨從人民群眾中不斷獲得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