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亮點回眸之二
本報記者 汪锳
魚翔淺底,鷺舞長空。去年冬季以來,成群的白鷺、沙鴨飛臨我市丹江、洛河濕地,使這里成為生機勃勃的鳥類樂園。近年來,隨著我市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選擇來商山洛水越冬、或由候鳥變“留鳥”,呈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美畫卷。
生態是我市最大的優勢,也是最突出的發展底色。“十三五”時期,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一系列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論述,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扎實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加強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建設,實施了一系列打基礎、利長遠、補短板的生態工程,先后摘得“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氣候康氧之都”“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桂冠。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我市先后出臺《商洛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全面推進河長制實施方案》《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商洛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整改工作方案》等75個文件,環境保護政策和制度的不斷完善,為決勝攻堅戰打下了堅實基礎。
大氣污染防治是生態環境治理的重中之重,我市實施“大氣污染防治四年行動計劃”和“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拆改燃煤鍋爐308臺591蒸噸,整治“散亂污”企業440家,淘汰機動車6163輛,完成造林23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8.37%,煙花爆竹禁燃禁放管控到位,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平均在330天以上、連續八年保持全省第一,連續四年進入全國空氣質量達標城市行列。“商洛藍”成了商洛的靚麗名片。
我市一直把水污染防治擺在突出位置,2016年啟動了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四年行動計劃,實施了工業廢水及尾礦庫治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小流域治理、飲用水源保護等8大類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項目473個,全面完成了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截至2020年底,9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10條主要河流22個監控斷面穩定達到功能區標準,城市水環境質量連續四年居全省前列,確保了“一江清水供京津”。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整治修復污染土壤789畝,在88個鎮724個村實施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創建美麗宜居示范村67個,危險廢物處置能力提高到14大類23.05萬噸,新增了日處理10噸醫療廢物高溫蒸煮系統,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0%,較“十二五”增長了3.5%。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攻堅行動中,緊盯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廁所改造等重點領域,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達到93.32%,全市366個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累計完成農村改廁29.2萬座,實施村莊綠化252個,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45%以上,打造了山清水秀村美院凈家潔的“凈美商洛”,為鄉村振興扮靚了生態底色。
立行立改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以來,我市借督察東風,全力開展環境問題整治。市上成立了以市長任組長的市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各縣區及市級有關部門均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主要負責同志為第一責任人,堅持責任、措施、時間、人員“四落實”,共同推動中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解決。截至2020年12月底,中央環保督察11個問題、72件信訪件,省委環保督察24個問題、205件信訪件,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9個問題、135件信訪件全部整改到位,實現“清零”。
除抓好中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進行整改外,我市還把中央環保督察組交辦的信訪問題,以及省市督察發現的問題,一并納入整改范圍,實行清單管理、督辦落實、限期銷號。中央對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的通報下發后,市環保、發改、林業等部門聯合開展自然保護區專項執法檢查。全面開展秦嶺地區違規建筑和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行動,全市共排查違規建筑問題72個,其中拆除35處、面積4.84萬平方米,排查生態環境突出問題454個,拆除黏土磚廠90處、拆除關停養殖場134處、取締違法砂廠227處,全市磚場、沙場、采石廠、養殖場共復墾復綠91.7萬平方米。
創新管理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環境治理有效,整改有力,若不搞好管理,也是不能持久的。
“十三五”以來,我市生態環境系統不斷探索創新以“三會制、三到場、三問責”為主要內容的“三個三”工作機制,積極推行“建立十大清單夯責任,謀劃十大創新出亮點,健全十大機制強管理”等“九個十”工作法,健全完善督查、交辦、巡查、約談、問責等機制,修訂完善考核辦法,堅持對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年度環保目標責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污染減排等五項重點工作實施考核,落實了工作任務,創新了管理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全省率先推行環境監管網格化管理,落實網格監管人員3929名,初步實現環境監管全覆蓋、常態化。嚴格實施《環保法》及四個配套辦法(法律法規,制度案卷),建立了雙隨機、網上公示和媒體曝光機制,對污染源監管信息及時公開,對突出環境問題予以曝光,接受社會監督。2016年以來,檢查企業7336家/次,實施行政處罰491起,受理辦結各類生態環境信訪投訴3118件,查處率、辦結率均為100%,群眾滿意率達98%以上。
應急管理能力不斷加強,對全市134座尾礦庫開展了風險評估和應急預案編制;對40家重點排污企業開展環境隱患排查和整治;完成全市丹江沿線主要河流“一河一策一圖”應急預案編制;建成市環境應急監控指揮中心并入選全國環境互聯網大會十大智慧環保創新案例。
環境監測能力有效提升,全市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從2個增加到11個;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從2個增加到9個;市環境監測站監測能力從5大類105項105個參數,擴展到10大類207項585個參數;4個縣級環境監測站取得了監測資質,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初步建成。
生態環境保護永遠在路上。“十四五”期間,我市將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堅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持續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堅定不移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讓商洛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