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聰明投基者
文/沈墨
又有公募基金在營銷上搞事情了。
不久前,上銀基金在不少商場外墻和公交車上投了巨幅廣告,印著大大的文字“投基金,選陳博,基金界de新潮買手”,還配了一張基金經理的照片。
基金小紅書
一張海報,沒有任何產品信息,光一張臉和一段莫名其妙的文字,不知道的還以為哪個戀綜在打廣告呢。
為了讓事件發酵,上銀基金還在小紅書上發起了發帖送好禮活動,需要用戶將陳博大頭像的海報或線下拍攝帶有陳博大頭像的廣告發在小紅書上并帶上話題,便有機會抽取手機支架、筆記本等禮品。
基金小紅書
縱觀整個營銷流程,上銀基金絲毫沒有展示基金經理的歷史業績、投資策略等內容,不像是基金營銷,更像是用美男顏值圈粉的飯圈手段。
在如今監管層愈發強調基金公司要加強投資者教育、樹立理性投資理念、淡化明星基金經理的背景下,上銀基金此番做法,真的合適嗎?
01
新潮營銷還是蹩腳營銷?
從社交平臺的情況來看,不少網友的注意力似乎不在陳博管理的基金本身上,而是自己能否薅到羊毛。更有甚者直接發帖稱“上銀你這是在用男人誘惑我,快把聯系方式公布出來!”。
正常的基金營銷,是讓投資者通過了解基金的投資策略、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過往業績,找到適合自己風險偏好的產品。
可是上銀基金此番操作,并沒有讓投資者了解到基金產品相關的消息,反而引來了不少羊毛黨以及被陳博顏值所吸引的觀眾,大家在社交媒體上熱烈討論的是“這杯子怎么抽?”“帥哥什么時候直播?”“上銀你要出道啊”,而討論基金產品的人,少之又少。
不知道策劃此營銷的上銀基金相關負責人,該如何向內部交代?
縱觀公募基金圈,其實有不少可借鑒的營銷案例。比如華安基金曾推出短劇《養基日常》,將“錨定效應”“資產配置”等專業概念融入短劇中,讓觀眾在劇情中對深奧的金融知識有初步的了解,單集最高點贊量超30萬。
比如東方紅資產管理也推出了投教短劇《重生之我在霸總短劇當投資助理》,主要講述女主角方秋月重生穿越到顧氏家族企業任投資助理的故事,將“高收益、低風險、高流動性,這三者不可兼得”這類理念傳遞給投資者。
除此之外,還有些基金公司玩起了動畫,中歐基金“牛歐歐”系列動畫以萌系動物形象為主角,通過《動物特長班》等故事講述“長期持有”“分散投資”等理念。
可見,近些年來基金公司在營銷上沒少下功夫,不少公司不惜投入重金,結合當下最火熱的短劇形式,將原本枯燥無味的投教工作,盡可能生動地展現在大眾面前。
只可惜,上銀基金并不會抄作業,其營銷還停留在打造飯圈偶像的水平。
02
陳博真的“新潮”嗎?
拋開顏值不談,買基金,總得基金經理水平過硬才敢買吧。這位名為陳博的基金經理,投資水平又如何呢?真的稱得上新潮買手嗎?
根據公開資料,陳博于2016年8月加入上銀基金,歷任上銀基金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等職務,2020年才開始管理基金。目前,陳博在管基金有上銀國企紅利混合發起式、上銀高質量優選9個月持有混合、上銀鑫達靈活配置混合、上銀未來生活靈活配置混合、上銀價值增長3個月持有期混合、上銀慧尚6個月持有期混合等。
從排名來看,陳博管理的大部分基金業績并不算突出。據東方財富Choice統計,陳博的在管基金中,除了上銀價值增長3個月持有期混合在42只同類基金中排名第7之外,其余基金,基本都排名中游水平,像上銀國企紅利混合發起式排名還處于尾部位置。
從具體收益來看,陳博管理的大部分基金,在今年都跑輸滬深300指數。截至10月28日,滬深300今年的累計漲幅為19.24%,而陳博旗下只有上銀未來生活靈活配置混合跑出了33.59%的收益,其余均不及滬深300指數漲幅。其中,上銀國企紅利混合發起式收益只有2.76%,上銀慧尚6個月持有期混合收益只有4.15%,大幅落后滬深300指數。
當然,在獲獎經歷中,陳博也是一片空白。
就這個業績表現,你給我一個買他基金的理由?
《聰明投基者》還注意到,陳博的在管基金中,還有幾只規模不到5000萬元的“迷你基”。例如上銀國企紅利混合發起式A類和C類基金份額加起來才2000萬元,上銀未來生活靈活配置混合A類和C類基金份額加起來也不超過4000萬元。如果業績還不見起色,這兩只基金就面臨清盤風險。
可見,無論是在投資經驗、管理規模還是歷史業績,陳博的表現都難稱出色。這讓人著實有些想不明白,如果非要造星,上銀基金為何不挑一個更有經驗、業績表現更優秀的基金經理?難道因為陳博長得好看?好看的人買股票能多賺錢嗎?
更讓人費解的是,在上銀基金的廣告中,稱陳博是基金界的新潮買手。按照一般投資者的理解,新潮的意思,應該是指和那些喜歡買銀行、白酒、藥企的基金經理投資策略有所不同,喜歡在泡泡瑪特、老鋪黃金這類受年輕人喜愛的新消費企業中挖掘投資機會。
但是,陳博并不是這樣的一位基金經理。
從陳博的持倉來看,并沒有顯得多新潮。以其管理規模最大的上銀鑫達靈活配置混合來看,重倉股票大都是偏傳統的公司,和新潮二字扯不上多大關聯。
而從整體上來看,據Choice統計,陳博今年三季報的前十大持倉中,基本也以傳統公司為主,絲毫不見泡泡瑪特這樣的新潮公司的身影。
既然持倉中看不出新一代投資人的影子,為何廣告語中還要以“新潮”標榜呢?
在一次公開采訪中,陳博是這樣闡述他的投資理念的:科技的新潮看的是空間增速還有趨勢,紅利的新潮看的更多是現金流以及分紅能不能提升。因此,他所說的新潮,并不是在新興產業中挖掘優質股票,而是在科技和紅利中保持動態平衡的投資理念。
就這……也能叫新潮?不知道把這種和“新潮”八桿子打不著的投資風格當成賣點來營銷,算不算忽悠投資者?
03
上銀基金“頂風作案”
不談投教、只用營銷噱頭吸引人、還加了點飯圈文化,這個套路其實在基金圈并不少見。
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前“國民基金經理”王宗合,就是典型的造星案例。2020年7月,經過鵬華基金的大力宣傳,王宗合的“鵬華匠心精選”創下了當天認購資金超過1300億元的神話。
但實際上,王宗合并沒有吹噓的那么優秀。他旗下雖然有鵬華消費優選、鵬華養老產業等幾只不錯的基金,但也有不少產品業績乏善可陳,比如鵬華金城混合基金在其任職的3年多的時間僅取得6.9%的收益,鵬華宏觀靈活配置混合在其任職的7年又100天的時間里僅獲得了55.68%的收益。可以說,王宗合之所以能榮獲“國民基金經理”的稱號,要歸功于當時牛市的瘋狂加上鵬華基金的包裝炒作。
后來的故事我們也都知道了,“德不配位”的王宗合,接下來的業績表現十分拉垮,不少基民兩三年內虧損超過6成,王宗合口碑崩塌,隨后逐步卸任了所有基金產品,并于2024年2月從鵬華基金副總經理位置離任。當前,王宗合管理的基金數量為0。
類似的案例,前幾年里不在少數。這也給不少投資者敲響了警鐘:投資需要理性決策,不要被基金公司的營銷噱頭蒙蔽雙眼,應該多關注基金經理的歷史業績、投資策略等核心問題。
毫無疑問,上銀基金的此番營銷操作,與當年王宗合的造神之路很像,看來是絲毫沒有吸取前人的教訓。
上銀基金之所以采用這種劍走偏鋒的營銷方式,背后原因大概是公募基金銷售長期依賴銀行、第三方平臺等渠道,頭部機構的壟斷效應日益顯著,加上高昂的渠道費,擠壓了像上銀基金這種腰部公募基金的空間。
但話說回來,公募基金行業的監管愈發趨嚴,監管層多次強調基金公司要完善投研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摒棄明星基金經理現象,強化“平臺型、團隊制、一體化、多策略”的投研體系建設。
上銀基金的做法,顯然是違背監管層倡導的方向,屬于“頂風作案”了。
希望上銀基金踏踏實實做好投研,把業績搞好,關注自然就有了。拿得出業績,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