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民正在編制竹籃
竹編產品種類豐富
秦嶺東段南麓的洛南,竹影婆娑間藏著一門傳承數百年的手藝——洛南竹編。從過去家家戶戶離不開的竹笆、竹籃,到如今入選非遺名錄的文化名片,這門手藝不僅承載著洛南人的生活記憶,更在匠人張新民40年的堅守與創新中煥發新生,讓古老技藝走出村莊、走進直播間,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文化紐帶。
文化潤藝
洛南竹編這項古老手藝,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得益于當地濕潤的氣候與充沛的雨量,洛南竹類資源豐茂,為竹編技藝的誕生與傳承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根基。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這項手藝迎來鼎盛時期。靈口鎮東佛村、上河村等竹園茂密之地,拜師學藝者絡繹不絕,竹篾翻飛間,滿是對這門手藝的熱忱。
作為一門“慢工出細活”的技藝,洛南竹編的工藝流程繁復而精細,從選材到成品需歷經多道難關。選材要精挑細選,必須選用生長3年以上的優質竹子,竹節要長而均勻,色澤要青翠。破竹更是一門絕活,要求手眼合一,下刀精準,沿著竹子的天然紋理一氣呵成。勻篾時要做到厚薄均勻,寬窄一致。最后經過起底、編制、鎖口等10多道工序,一件完美的竹編制品才算完成。也正是這份嚴苛,洛南竹編產品具有藝術性、實用性、觀賞性、耐用性,曾熱銷三秦大地。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竹編制品滲透進洛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有竹編器具。”洛南竹編代表性傳承人張新民回憶道,“從晾曬糧食的竹笆、耕作用的竹耙,到盛放物品的竹籃、吃飯用的竹筷,樁樁件件,都有竹編的影子。”這些看似普通的竹編制品,不僅是一種實用的手工藝品,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記憶,反映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2023年,洛南竹編入選商洛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這片土地上閃亮的文化名片。
匠心守護
8月27日,在秦嶺深處的洛南縣景村鎮,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56歲的張新民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他粗糙的雙手撫過一根根青竹,眼神專注而虔誠。刀起竹裂,清脆聲響中,篾條如流水般傾瀉而出。
“竹編是一門苦功,更是一門藝術。”張新民介紹,16歲那年,他開始了竹編學藝路,“那時候手上不知道劃了多少道口子,舊傷沒好又添新傷。”可艱難從未讓他退縮。他先扎根洛南本土,虛心求教多位竹編藝人,把基礎技法練得扎實;后來又專程遠赴四川等竹藝興盛之地,交流求學、切磋技藝,將各地竹編的特色技法融入自己的創作,一步步打磨出獨屬于自己的匠心。
在長期實踐中,張新民發現傳統的火烤工藝存在效率低、成品率不高等問題。經過10多年的反復試驗和摸索,他成功研發出蒸煮工藝來代替傳統的火烤處理方式。“蒸煮的溫度和時間都要精準,這樣才能在保持竹子韌性的同時,提高竹材的耐用性。”張新民介紹。
此外,他還對生產工具進行了改進,發明了勻篾器等多種輔助工具,在保持手工編織特色的同時,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這些創新不僅保留了傳統竹編工藝的精髓,更讓古老技藝煥發出新的生機。
“竹編不僅要好用,更要好看。”張新民在保持實用性的同時,不斷探索竹編的藝術價值。2023年,他的竹編作品在“藝心杯”全國手工藝大賽中榮獲優秀獎,得到了專家評委的高度認可,也讓洛南竹編的技藝之美被更多人看見。
2021年5月,張新民創辦了洛南縣秦御指藝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探索出“合作社+生產+門店”的經營模式。合作社依托當地優質的竹資源,以批量生產常用的竹籠為切入點,逐步開發出適應市場需求的各種竹編產品。
合作社建立了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從選材到成品,每道工序都有詳細規范。同時,開設實體門店,并通過抖音等平臺開展線上銷售。目前,合作社已開發出竹笆、竹耙、竹籠、竹篩子、果盤、淘米籃、收納筐、竹筷、竹籃、竹凳等10多個品類,年銷售額有10多萬元。
“開始很多人不理解,覺得老手藝搞合作社是瞎折騰。”張新民說,“但我知道,單打獨斗成不了氣候,要想讓竹編真正活起來,必須走產業化道路。”
活態傳承
最讓張新民自豪的是,合作社不僅傳承了竹編這項技藝,還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農閑時節,合作社要雇傭四五個村民幫忙,按件計酬,每人每天可收入100元左右。蘇敏霞已經在合作社工作了3年,她說:“在這里既能學到手藝,又能照顧家庭,比外出打工強多了。”
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員5人,培養學徒10多人。精美的竹編產品不僅在當地暢銷,還遠銷西安、渭南、山西、上海、廣東、浙江、四川等地,受到全國各地消費者的青睞。
然而,張新民的“傳承版圖”遠不止于此。每晚7時30分,張新民都會準時出現在抖音直播間。他一邊演示編竹技法,一邊娓娓講述洛南竹編的文化與故事。“通過直播,不僅賣產品,還讓更多人知道這項老手藝的好。”張新民說。
年輕力量的加入,讓張新民看到了傳承的希望。徒弟何靜原本在外地打拼,偶然了解到竹編的發展前景后,毅然回鄉拜師。“張師傅不僅教手藝,更教我們如何創新,讓傳統技藝跟上時代步伐。”何靜說。除此之外,張新民還常著竹編工具走進各類非遺展演現場,手起刀落間展示破竹、勻蔑、編織的全過程,讓觀眾直觀感受傳統技藝的匠心與魅力。
2024年,張新民被評為洛南縣“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2025年又被評為“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帶頭人”。這些榮譽的背后,是他對竹編技藝40年的堅守與創新。
談及未來,張新民有著清晰的規劃:“要繼續創新竹編形式,開發出更多受年輕人喜愛的產品,讓這項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同時,要擴大合作社規模,幫助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記者手記
守護本真 擁抱變化
午后,陽光斜照進洛南縣景村鎮的秦御指藝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張新民正低頭處理著一批新伐的青竹。工作坊里彌漫著竹材特有的清香,地上整齊地碼放著粗細不一的篾條,他專注地檢查每根竹子的質地,那雙布滿歲月痕跡的手輕柔地撫過竹節,仿佛在聆聽竹子的訴說。這是我初見張新民的模樣:沒有多余的言語,只專注與竹“對話”,仿佛周遭的一切都成了背景。
我走訪過不少非遺項目,也下意識認為傳承是一場悲壯而孤獨的堅守。但在張新民的合作社,我看到了一種迥然不同的生機。沒有沉寂的工坊,沒有落寞的嘆息,取而代之的是從容有序的日常:有人在角落勻篾,有人在整理成品,這里的每一處細節,都透著面向未來的篤定。
一架手機、一盞補光燈,便構成了一個簡易卻不失莊重的直播現場。每晚7時30分,這里便成為連接秦嶺深處與外部世界的窗口。沒有華麗剪輯,沒有夸張話術,只有原原本本的技藝呈現——破竹、起篾、編織、鎖邊……每一個步驟都真實而清晰。
透過這塊小小的屏幕,我看到的不僅是一門手藝的傳遞,更是一種尊嚴與價值的回歸。訂單從四面八方而來,但這并非直播帶來的全部意義。更重要的是,它讓像張新民這樣的守藝人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堅持被人看見,他們的創造被人珍惜,傳統技藝并非時代的遺響,而是能夠融入當代生活的活態文化。
暮色漸濃,站在村口回望工坊,燈光下的張新民正精心調試鏡頭、整理竹料,當晚的直播即將開始。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非遺傳承從來不是墨守成規,而是要讓古老技藝生出新的根系,伸向更遠的土壤。真正的傳承,既要低頭編竹,也要抬頭看路;既要堅守本真,也要擁抱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