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題組
商洛高新區是陜西省政府2016年9月批準成立,在商丹循環工業經濟園區的基礎上創建的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陜南第二個省級高新區。位于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西至劉灣南秦河,東至沙河子鎮舒楊村,南至滬陜高速,北至312國道北邊坡垣,規劃面積19.28平方公里。區內現有108家企業,46家“五上”企業,2024年工業總產值137億元,占全市的43%。區內聚集了陜西鋅業、陜西延長、比亞迪、天士力等一批國內外500強企業,形成了以新材料、新能源、裝備制造為主導產業,培育發展醫藥食品、現代服務業的“3+N”產業發展格局。高新區先后榮獲“陜西省園區建設先進獎”“火炬統計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
一、商洛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商洛高新區聚焦“創國高”一條發展主線,圍繞“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兩個抓手,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構建產業集群、完善產業鏈條等有力舉措,促進園區“3+N”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2024年,高新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9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37億元,實際使用內資6.34億元。其中,新材料產業實現產值70.24億元,新能源產業實現產值37億元,裝備制造產業實現產值24.76億元,其他產業5.02億元。
1.轉型發展邁出新步伐。圍繞國家高新區創建,修編了高新區產業發展規劃,出臺了《商洛高新區加快培育和發展科技型企業實施辦法》,建成省級研發平臺13家,市級研發平臺11家,獲批陜西自貿區協同創新區和秦創原新能源電池產業創新聚集區,在2023年度全省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中位列第三名,較上一考核年度前進四個位次。
2.招商引資實現新突破。組建7支招商小分隊,聘任了19名招商大使和招商顧問,與谷川聯行建立了合作關系,全年開展“走出去、請進來”活動120余次,成功簽約項目19個,總投資25.21億元。比亞迪240萬車付混合式氣體發生器、天士力產業園三期、華潤新能源數字低碳示范區、領充新能源充電樁生產基地、宏貫光電數字文旅裝備生產等14個強鏈延鏈補鏈項目落地建設,比亞迪576萬車付安全氣囊氣體發生器項目已落地。
3.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創新開展全員項目謀劃路演活動,謀劃儲備項目157個,總投資561.09億元。申報項目29個,獲批資金2.1億元。7個省市級重點項目全部開工,國蜂蜜水生產線已試產并納規,蜜頭制造、瓶胚生產線已建成;天士力產業園三期廠房主體已建成;比亞迪240萬車付混合式氣體發生器項目已進行生產線調試,342噸產氣劑已開始試產;比亞迪線束一、二、三期新擴產能5萬車付,四期已滿負荷生產,五期已建成投產。
4.科技創新呈現新成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42家,累計發明專利127件,累計吸納、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4028萬元,簽署校企合作協議16個,選派商洛學院博士3名,市級技術經理人8名,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實現科技型研發費用1.64億元。設立3億元高新金資產業基金,陜西正太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入駐秦創原總窗口(商洛飛地孵化器)。
5.服務保障再上新水平。70余項政務服務可幫辦、代辦、領辦,開展幫辦代辦服務96件(次),容缺受理13項,審批時限壓縮40%以上。“標準地”供地32.37畝。開展“三訪四問”和遍訪“五上”企業活動50余次,為企解決重大問題60余件,爭取各類資金2.6億元。出臺比亞迪用工社保“一企一策”政策,創新開展“人社進園區、職教進企業、工匠進校區”系列活動,為比亞迪等重點企業招工2500余人。
6.發展環境展現新面貌。商丹學校北通道已建成投用,南新東街正在進行管網施工,兩河口公園智慧化改造等項目基本完成。轄區6個居民小區實現物業全覆蓋,新規劃電動自行車停放點16處,新增充電樁440個,拆除亂搭亂建12處。持續開展“干凈高新”創建工作,營造舒心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
7.承載能力邁上新臺階。化解重點歷史遺留問題25個,厘清和各類市場主體債務關系,償還工程欠款1.47億元;比亞迪、大圣王等8萬余平米閑置廠房招引新項目落地;盤活天士力等低效用地325畝,畝均新增產值261萬元,畝均新增稅收15萬元。新增高投公司注冊資本金3.2億元,高新區標準化廠房二期已啟動規劃設計,“商洛印象”項目復工復產,開發公司涉陸港股權轉讓有序推進。
二、近年來,高新區高質量服務企業的創新做法
近年來,商洛高新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省委十四屆七次全會和市委五屆七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一都四區”總目標,持續深化“三個年”活動,按照“11223344”發展思路(即圍繞國家高新區創建一條主線,踐行“園區企業生命共同體”一個理念;更加突出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兩個關鍵,堅持一手抓遺留問題處置,一手抓高質量發展;強化用地、資金、用工三項保障,完善園區水、電、熱三類重點配套服務設施;力爭實現涉個人信訪、涉非標合同訴訟、涉群眾切身利益、涉土地征遷等4類問題“清零”,大力實施“黨建興園、法治立園、暢融助園、科技強園”四大工程),通過聚焦轉變干部工作作風,優化營商環境等,顯著提升了園區的工作效能,有效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大幅加快了項目落地速度,為企業打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1.以嚴守“九要九不要”紀律,轉變干部工作作風。即要直面問題,不要避實就虛;要迎難而上,不要畏手畏腳;要提振精神,不要萎靡不振;要增強本領,不要平庸無為;要埋頭實干,不要大轟大嗡;要只爭朝夕,不要推諉拖拉;要爭創一流,不要躺平擺爛;要手插面盆,不要袖手旁觀;要知責擔當,不要失職缺位。
2.以落實“十個馬上”措施,提升服務企業效率。即企業來對接工作“馬上見面”;企業申請的支持資金“馬上撥付”;企業反映的訴求“馬上受理”;企業反映的困難“馬上研究”;企業反映的問題“馬上辦理”;企業提出的意見建議“馬上回應”;企業反映的問題線索“馬上調查”;企業反映的不合理制度規定“馬上調整”;企業有意向的投資項目“馬上跟進”以及企業遇到的突發事件“馬上反應”。
3.以開展“五進”活動,提升項目服務保障效能。為做好項目服務保障工作,高新區組織有關部門深入開展行政審批及政務服務進現場、進企業、進基層、進項目、進系統的“五進”活動,為企業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務。其中“進企業,宣傳解讀政策”,即針對企業群眾來電、來訪咨詢的熱點問題,由行政審批局牽頭,建立問題臺賬,組織相關行業主管部門深入企業,送政策上門,面對面解讀政策,答疑解惑。“進現場,高效解決問題”,即針對重點建設項目規劃選址、文物保護、環境影響評價、節能審查、施工許可等前期手續辦理,由審批局牽頭,相關部門參與,現場送上項目手續全流程辦理指南。“進基層,主動送證上門”,即為了減輕了企業群眾辦事成本,創新實施了送證上門、快遞送證方式。“進項目,全程幫辦代辦”,即通過制定《重點建設項目全程包辦實施方案》《商洛高新區(商丹園區)政務服務“幫辦代辦”實施方案》,成立“高新區幫代辦”隊伍,對幫代辦項目實行“一企一檔”管理,“一對一”服務。推行“容缺受理+承諾制+并聯審批”服務模式,達到“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間”目的,大大提升審批速度,加快項目落地。“進系統,助力審批提速”,即主動對接招商引資簽約企業,向企業發放項目手續辦理一次性告知書、審批業務指南、工改系統應用手冊等資料,幫助企業群眾申請項目備案、施工許可等事項,審批局業務人員進系統“手把手”指導線上填報。
4.以構建“1+3”政策機制,破解招商引資困局。其中“1”是指管委會攜手企業形成“政企招商聯合體”。“3”是指招商“三跟”政策,即對在高新區內投資建設的項目,均可享受高新金資產業基金“跟投”,農業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跟貸”,高新區為項目爭取的各類資金“跟補”等。“1+3”招商政策的實施,旨在破解新形勢下高新區招商引資困局,幫助企業緩解投資前期流動資金緊張的問題。
三、商洛高新區高質量推進園區建設的經驗啟示
1.突出園區特色產業是方向。產業園區作為工業發展的主陣地和核心戰場,其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產業結構的優化程度與產業鏈的協同深度。高新區立足本地企業資源,聚焦培育“3+N”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產業集群。今年1-6月,該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67.6億元,其中新材料、新能源和裝備制造三大主導產業共計實現產值64.7億元,占比達到95.7%,顯示出較強的集群效應和增長動能,為我市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因此,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園區,首先必須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自身資源稟賦優勢,明確主導產業,推進資源要素向優勢領域集中,形成“主導突出、融合發展”的產業格局。
2.強化園區創新能力是動力。工業園區因其創新要素高度集聚、市場主體密集的天然優勢,已成為推動自主創新與原始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商洛高新區近年來以“創新突破 產業突圍”攻堅行動為主線,加快推進秦創原(商洛高新區)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依托新能源電池產業創新聚集區,系統建立創新資源、產業需求、人才引進與配套政策“四個清單”,重點引進高技術、高附加值、高成長性的電池產業項目。同時,充分發揮秦創原創新中心、創新港孵化器等平臺功能,實施“校企研”協同創新計劃,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發平臺,暢通技術供需對接,探索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積極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并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大工程。2024年,商州區與商洛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達44家,占全市總量的25.43%,顯示出創新集聚效應初步顯現。因此,提升園區創新能力,必須牢牢抓住提升創新能力這個牛鼻子,構建多層次、開放式的創新平臺體系,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著力實施企業梯度培育計劃,激活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活力。
3.提升產業集聚效應是關鍵。產業競爭力源于產業集聚度,產業集群不僅能有效降低協作成本,更可通過產業鏈上下游協同,顯著提升產業整體能級。高新區通盤考慮硬件支撐、鏈式招商、存量優化和服務機制,構建“基礎設施—產業鏈條—政策生態—服務保障”四位一體的集群發展模式,從而實現產業競爭力的整體躍升。因此,提升園區產業集聚效應,一是堅持基礎設施與要素保障先行,筑牢產業集聚硬支撐。通過持續完善園區水、電、路網、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強化土地、天然氣、資金等關鍵要素的高效供給和集約利用,切實提高畝均產出效益,為項目落地和企業發展提供堅實承載能力。二是突出產業鏈精準招商,強化集群生態構建。圍繞“3+N”主導產業體系,重點吸引和培育龍頭企業,配套引進上下游關鍵環節企業,實現延鏈、補鏈、強鏈。高新區探索“政企招商聯合體”模式,創新實施“1+3”招商政策(即以產業基金“跟投”為核心,帶動金融機構“跟貸”、各類資金“跟補”),形成多元協同的招商新機制。三是推動“老樹發新枝”,實現存量企業倍增與鏈式延伸。支持現有重點企業如比亞迪、天士力、陜西鋅業等實施增資擴產和技術改造,推動就地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發揮其產業鏈錨定作用,吸引更多配套企業集聚。四是強化政策集成與資源聯動,提升項目落地實效。積極對接國家和省級穩增長政策,系統謀劃重大項目;發揮招商大使、招商顧問等橋梁作用,組織靶向考察和對接活動;同時建立項目落地專班服務機制,提供全流程跟蹤服務,確保項目“招得來、落得下、發展好”。
4.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是保障。優質的營商環境不僅是企業成長發展的沃土,更是區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軟實力。隨著《公平競爭審查條例》的正式施行,以往依賴稅收優惠、低價土地等傳統“政策洼地”的招商模式難以持續,區域發展競爭正邁入以制度創新、服務效能為核心的新階段。商洛高新區牢固樹立“園區企業生命共同體”理念,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推進服務改革,構建高質量發展共同體、增強區域核心競爭力。因此,進一步優化園區營商環境,一是要從“政策優惠”服務理念向“服務效能”轉變。高新區跳出依靠要素價格競爭的舊模式,率先突出機制創新與服務響應,實施“十個馬上”“三訪四問”等工作機制,全面推行預約辦、延時辦、上門辦、幫代辦等便民利企舉措,切實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系統優化審批服務機制,提升行政效率。通過推行并聯審批、聯審聯辦和告知承諾制,大幅壓縮辦理時限,打破部門壁壘,實現審批流程再造,為企業爭取寶貴的落地和建設時間。例如,商洛天士力中藥飲片項目從備案到施工許可辦理效率提升25%,凸顯機制改革的實效。三是開展精準對接與主動服務,響應企業核心訴求。借助“五進”等各類走訪活動,深入項目一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事前介入—事中快審—事后跟蹤”的全周期服務閉環。格圖科技數字文旅裝備項目的快速落地,正是高新區精準服務、高效保障的體現。
課題組組長:朱彩鳳
副組長:梁鑫 張展
主持人:殷莉
成 員:楊洋 屈楠楠 牛宇鑫 宋承軍 胡軍鋒 韓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