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王衛紅

在山陽縣城濱河公園,碧水藍天與現代城市構成美麗畫卷。
山陽縣境內河網密布,水資源豐富,大小河谷及其支流分別構成羽狀、樹枝狀水系格局,河網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約1.2公里??羁疃鴣淼慕疱X河干流在縣境內長79.1公里,流域面積2371平方公里,貫穿山陽大地,從萬山千壑中走來,九曲回腸,向東南流入鄂西北,最終匯入漢水。靈秀的銀花河干流在縣境內長40.3公里,流域面積599平方公里,洋洋灑灑,一路向東注入丹水。
近年來,山陽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扛牢守水、護水、治水政治責任,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堅持依法治理、精準治理、科學治理水環境,著力提升污水處理能力,強化飲用水源保護,扎實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規范整治入河排污口,全縣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0年至2024年,山陽縣連續5年水環境質量在全市排名第一。
提升污水處理效能
“十四五”期間,山陽縣共實施碧水保衛戰項目28個,完成薛家溝等9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規范化建設,實施了2020年度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2021年度山陽縣秦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先后推進山陽縣城南大街、北大街、西南片區污水管網改造工程,全面整治城區污水管網錯接、漏接、混接問題,進一步提高城區污水收集率和處理率。
截至目前,山陽縣已建成城區污水處理廠1座,日處理能力2萬噸,縣城污水收集率達98%;鎮級污水處理廠7座,日處理能力6300噸;工業污水處理廠1座,日處理能力5000噸;“十四五”期間建設村級污水處理站10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59.22%。每季度對薛家溝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及4個“萬人千噸”飲用水源地開展水質監測,水質達標率均為100%。金錢河、馬灘河、銀花河、謝家河等4條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標準。
筑牢飲用水源屏障
山陽縣強化水源地源頭管控,對符合條件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開展劃定工作。經實地勘驗、資料查閱和技術評審,2025年新劃定7個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目前,全縣1個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4個“萬人千噸”飲用水源地及14個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已全部完成保護區劃分。在項目環評審批中,嚴把審批關,確保水源地保護區內無新增與供水及水源保護無關的建設項目,從源頭上保障飲用水源安全。
注重水質監測與巡查。山陽縣發揮水質監測預警作用,每季度對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開展水質監測,及時掌握水質變化情況,監測結果在縣政府官網公示。定期對全縣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開展環境隱患排查,及時發現并消除風險,依法嚴厲打擊影響飲水安全的違法行為,做到查處到位、整改到位,切實保障群眾飲水安全。
山陽縣積極爭取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申報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標準化建設項目,推進全縣水源地標準化建設和環境整治。目前,薛家溝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中村鎮洛峪溝河等9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已完成規范化建設,其余水源地標準化建設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山陽縣結合小流域特點,因地制宜,采取人工治理與生態自然修復相結合的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鞏固治理成效,改善生態環境,提升流域水源涵養能力。“十四五”期間,全縣投資4300余萬元,先后完成十里鋪街道祁坪、戶家塬鎮九灣、漫川關鎮南坡、十里鋪街道磨溝、法官鎮兩岔河、色河鋪鎮峒峪河等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
嚴管入河排污關口
為精準溯源摸清底數,夯實整治基礎,山陽縣采用“人工徒步現場排查+無人機溯源+實驗監測”相結合的方式,對金錢河、銀花河、馬灘河、謝家河開展全流域無死角排查,累計排查河流長度198.9公里、流域面積3349平方公里。針對部分區域入河排污口排放狀況不清、底數不明的問題,組織相關職能部門和鎮(街道)開展多輪現場復核、水質檢測和初步溯源,全面掌握各類排污口的分布數量、排放特征、去向及排污單位基本情況,為后續整治提供依據。
根據排查溯源結果,山陽縣建立臺賬清單,對確需整治的排污口,按照“問題導向、屬地負責、部門聯動、精準施策”原則,編制“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實施分類處置,嚴格規范管理。通過設置監測點、修整排水明渠、設立標志牌、實施生態凈化等精準措施,積極爭取資金支持,推進入河排污口規范化建設,有效管控排污口污染排放。
同時,山陽縣建立健全入河排污口常態化監管機制,對水質異常排污口實行清單式、銷號式管理,定期調度整治進展,督促相關職能部門和鎮(街道)加快推進分類整治,確保按時保質完成整治任務。此外,不定期開展入河排污口“回頭看”和水質監測,發現異常情況及時交辦整改,確保整治工作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