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娜和她的剪紙作品
7月17日下午,天氣悶熱。但商州區第二小學美術教師王利娜的工作室卻門窗緊閉,沒有一絲風吹過。“我怕風把我的剪紙吹壞了。”王利娜一邊解釋,一邊用眼睛迅速地掃視了一下她工作室桌子上攤開的剪紙作品。
王利娜今年45歲,是市級非遺項目商州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在她工作室的墻上,掛滿了紅色、綠色和黑色的單色剪紙作品,有的用相框裝裱了起來,有的用透明薄膜塑封過后粘在墻上,有人物、有十二生肖、有花草樹木等,每一幅作品都惟妙惟肖,既像中國傳統工筆畫般線條精細流暢,又有卡通畫的簡約感。
王利娜坐下來,取出一張紅紙、一把剪刀,手指翻飛間,一幅栩栩如生的剪紙作品便躍然眼前。“這是石榴花。”她輕盈地用手指翻動著剛剛剪好的作品。在她面前的工具盒里,放著五把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剪刀,有的用來剪大致形狀,有的精雕細節。她眼鏡下的大眼睛里充盈著笑意說:“這都是我自己打磨的,還有四五把自己打磨的刻刀,也是精雕細節的。”
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商州剪紙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正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與喜愛。
王利娜介紹,石榴花、牡丹花、蓮花、狗、雞、老鼠等常見花草和動物,都是商州剪紙的主要題材。最初的剪紙,是用于紅白喜事的裝飾。王利娜從小學開始就看外婆剪紙,潛移默化之下,愛上了剪紙藝術,2000年正式開始自己的剪紙生涯,翻閱史料、系統學習商州剪紙的歷史和文化,奔赴全國各地學習剪紙藝術,臨摹各地剪紙大師之作,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
“每個地方的剪紙,都有自己的特色。”王利娜一邊說,一邊擺弄著手里的剪紙作品,如數家珍,“你看,這是貴州的猴子,背著背簍,因為貴州人愛背背簍,不像我們這里的猴子,一般都是金絲猴的形象;那個是河北的金蟾,背上有銅錢,寓意招財進寶。而我們商州的剪紙,就像西北漢子一樣,一個特點‘拙’,不夠精美,但也粗獷、豪邁。”
王利娜有深厚的美術功底,創作簡單的剪紙作品時,在腦子里構思好基本的構圖,就能直接剪出作品來。只有在創作大幅作品時,才需要先在有色紙的背面用鉛筆畫上底繪,再慢慢剪出各種形象。除了能清晰辨認出的柳葉紋、月牙紋、鋸齒紋、水滴紋等剪紙元素符號,她的作品幾乎可以看作一幅完美的繪畫作品。而剪紙的裝裱方法也和國畫一樣,用相框和卷軸裝裱,再由喜歡的人進行收藏。
為了不讓本地剪紙文化斷層,王利娜創作了《商州八景》《秦嶺四寶》等多幅以商州或陜西本地景物為主題的剪紙作品,將自己對家鄉和剪紙藝術的熱愛融會其中。
“商州民間剪紙是民間藝術的一種。是以紙為加工對象,以剪刀或刻刀為工具進行創作的藝術。”商州區文化館非遺干部郭曉峰說。
據郭曉峰介紹,剪紙在民間流傳極廣,歷史也很悠久。新疆曾出土了距今1500多年的剪紙作品對馬團花和對猴團花。后來也可通過染纈、華勝、吉州窯和定窯的裝飾圖案、皮影、藍印花布、小品刺繡、繪畫作品見其影子。作為傳統民間藝術的一種,剪紙在民俗活動中占有重要位置,南宋已出現了專業民間剪紙藝人。民間剪紙往往通過諧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煉、概括自然形態,構成美麗的圖案。
商州剪紙作品圖案內容豐富,反映了本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祝壽、飼養、耕作、收割、婚禮、祭祀等,其傳統圖案有蓮花配石榴、蓮花戲牡丹、蓮生貴子、五蝠祝壽、福壽延年等等。每種圖案都蘊含豐富的內容,如:蓮花配牡丹,寓意夫妻相親相愛;蓮花戲牡丹,心中很喜歡;蝠寓意“福”等。
在保持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商州剪紙也在不斷創新。剪紙藝人將現代元素融入創作,開發出剪紙文創產品,如書簽、扇子等,讓非遺技藝走進現代生活。此外,商州剪紙還通過線上線下展覽、文化交流等方式,向人們展示其的文化內涵,成為展示商州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
為了將商州剪紙傳承下去,王利娜通過創設學校剪紙社團,教授100多名學生學會了剪紙,她工作室墻上的塑封十二生肖就是孩子們的作品。“今年的學生特別優秀,很有繪畫天賦和創造力。尤其是一些男生,因為自主性強,很會創新。”
“我們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商州剪紙,愛上這門古老的藝術。”郭曉峰表示,未來將繼續加大對非遺項目的扶持力度,推動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一張剪紙,剪出的是千年文化的傳承,剪出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商州剪紙這門指尖上的藝術,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在新時代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