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康美)3月29日清晨7點,我再次和同事一起趕往商南縣趙川鎮石堰河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兩年前,市上開展包村扶貧,我才知道商南有個偏僻小村子叫石堰河村。記得第一次到石堰河,作為婦保院包扶石堰河村第一隊長的我和同事出發前,還挺新鮮的。沒想到歷經4個小時的奔波,一個個疲憊不堪,連一句話也不想說,一點飯也不想吃。隨后的每一次下去,看到村子一點點的變化,再辛苦從心里還是很欣慰。
中午12點,和村干部簡單碰頭之后,我就去看望我的幾個包扶戶,疾病一直是制約他們脫貧的最大障礙。
殘疾人朱子陽是我在石堰河結交的第一戶窮親戚。老朱股骨頭壞死,一家4口生活得很困難。隨著他年齡的增長,身體內循環越來越差,我們送給他收破爛的三輪車,他還能開不?給他聯系的村里發電的活還能干嗎?我在心里一直惦記。看我們進到院子,老朱還是那熟悉的笑容。“一下雨腿發麻就開不了車,我正琢磨看能不能做其他輕點的活。”我讓老朱的媳婦找來上次拍的片子,仔細摸了摸他的壞死骨頭,我發現他身體比以往更差了,髖骨也在逐漸退化。“我給你開幾服中藥泡酒喝,再開幾服藥你泡澡,這樣你的身體可能緩解一些,藥錢不用你管!”開完藥后,我就和村干部商量,下一步計劃讓村上搞中華蜂養殖,帶動他發展。
王全財是我包扶的第二戶,兩口子常年有病,兩個孩子又在外面上大學,每次下來駐村我就給他們帶些藥物。在去的路上,聽說王全財的媳婦春節后到鐵路上打工做飯的消息,我很驚喜,又回憶起了去年臘月的事。
去年冬季最冷的一天上午,正在開會的我接到了電話,王全財在電話里哭訴:“張院長,我一家完了,媳婦在縣醫院被初步診斷可能是白血病,先讓我們轉院。”我想,上面讓我包扶這一戶,就是緣分,即使有再大的困難,我都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他們。我一邊安慰他不要著急,帶媳婦到市上檢查再說,一邊托人在市中心醫院安排好床位。好在進一步檢查后,是重癥貧血,我的心才稍微寬松些。貧血不是大問題,補身子不是難事,我下班沒事就熬燉雞湯和排骨湯給他媳婦送去。后來她出院,又送了1000塊錢讓回去買些營養品,告訴他們看病身體要緊,不要太吝惜錢。
中午2點多,王全財正在院里整理香菇袋。老王放下手中的活,拉著我的手說:“張院長,你每次來讓我們要有信心戰勝疾病,托你關照,媳婦身體好了,還能打工掙錢,大娃大學畢業也找到了工作,我又在家里種了幾千袋香菇,以后你就可以少操心了。”看著他坦誠的笑容,我心里也寬慰很多,和疾病作斗爭,群眾的信心很重要。在石堰河村,我發現結合婦保院行業優勢開展的送政策、送技術、送健康、送信心,正逐漸被廣大群眾接受了。
一番走訪,已經是晚上6點,聽說村里殘疾青年鄧磊自強不息在趙川街道開辦了申通快遞代理點,我很受鼓舞,就想著去看一看。交談后才知道鄧磊患的是重癥肌無力,長這么大還沒有請一位醫生詳細診斷過。平時我每次下來,都會拿上銀針,這次走的急促很遺憾不能給鄧磊進行針灸治療。我告訴鄧磊:“年輕就是資本,要有信心。用中西藥輔助針灸治療會有效果的,藥物花費我全為你買單。”鄧磊的母親得知鄧磊身體好轉后,有系統的訓練還有站起來的可能時,激動地當場哭了。“當歸15g、木通3g、白芍12g……”我為鄧磊開完調理身體的藥方時,已經是深夜了。
駐村扶貧,把黨的政策送下去,把群眾的信心提起來,為他們送去一份健康……這些小事,只要我們能做的,盡力去做好。只要脫貧攻堅隊不撤離,我和石堰河3戶貧困群眾的健康之約就會繼續。甚至有一天工作隊撤離了,我們還會約定繼續為他們的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