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杏樹園村半山腰,遠遠望見一座座嶄新的場棚,就是三人共同創辦的肉兔養殖場。

黃小兵、李添軍和谷金波在兔舍查看仔兔生長情況。
下崗職工的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在就業形勢嚴峻的當下,許多人選擇自主創業,自食其力。商州男子黃小兵與朋友李添軍、谷金波就是其中之一,他們三人同心同德,克服困難,把一個養兔場經營得紅紅火火。2015年,他們的企業被評為科技示范戶、就業創業示范基地。
黃小兵和李添軍曾是商洛硫酸廠的職工,谷金波是商洛印刷廠的下崗職工,三人是很要好的朋友。黃小兵下崗后,在市區經營了一家飯莊,生意很是紅火。黃小兵也想再投資個生意,李添軍和谷金波也面臨著尋找一份穩當的營生養家戶口。黃小兵是商州區東溝杏樹園村人,農村長大的他,建議利用村上資源發展農業項目,三個人經過商量后一致同意搞養殖。他們對我市養殖行業進行了詳細的市場調查,并到周邊省、市考察市場,詳細掌握了近10年肉兔的市場價格,打算開辦養兔場。
2013年10月,他們三人籌資200多萬元,在杏樹園村二組廢棄的小學舊址,經過新建、改建,成立了自己的養殖公司。萬事開頭難。廢棄的小學位于半山腰,以前學生上學踩出的羊腸小道,雜草叢生,汽車根本沒辦法通過。他們修建兔場的一磚一瓦,都是車運到下面的通村水泥路上,他們再和找的工人一點一點往上背。“這條土路自從2013年到現在,反反復復修了5次,才修成現在這個樣子。”黃小兵指著兔場門前的路說到,每次修好感覺能滿足日常出行了,要么有時收兔客商的車或送飼料的貨車比平時的車大,上不去,就得再繼續加寬。要么下過雨后,雨水把路面沖的坑坑洼洼,需要從新修補。現在路面長200米,寬3.5米,能夠滿足車輛通行,但是一到雨天泥濘不堪,出入就非常困難了。
發展養殖產業,有優良的品種外,技術也很關鍵,他們在創業之初,因為不懂技術而蒙受了巨大損失。
兔舍很快建好了,三人滿懷信心地購進了300多只種兔,一個個雪白的小兔子活蹦亂跳,令人欣喜。為了把種兔養好,他們從楊峪河請了一位技術員來做專職技術指導,可是沒幾天,剛剛買進的兔子就陸續死亡,最后三百多只無一幸存,一下子損失了十七萬元左右。后經了解才知道,他們請的技術員技術出了問題,才導致兔子全部死亡的。“剛開始我們就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但我們三個人并沒有因此而灰心,因為我們三個人的年紀都不小了,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再去折騰了,所以能很坦然地去面對失敗,并去尋找失敗的原因。”黃小兵說,萬事開頭難,本來大家都高高興興地把錢拿出來做生意,結果一開始就賠了那么多錢,痛定思痛后,下決心自己去學習養兔技術。“要把兔子養好,平常要嚴格學習,嚴格做好消毒、防疫等,不斷提高抗風險能力。”黃小兵笑言到。
李添軍下崗前是廠里負責生產的副主任,對技術掌握較快。他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習了1個多月,還堅持買來養兔的有關書籍自己鉆研,并在陜西兔業QQ群里與同行和專家們學習、交流。在這期間,谷金波也是四處學習養兔技術。每天晚上干完活,他們三個人就進入了學習交流時間,常常因為一個問題探討到深夜,實在探討不出結果,就向QQ群里的專家求助,或者把死掉的兔子帶到區畜牧局解剖化驗求結果。目前他們三人都掌握了飼養技術要領。由于場子規模比較大,三個人分工明確,黃小兵負責日常經營,李添軍和谷金波負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