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股票軟件翻一翻,現在的A股排行榜早已不是5年前的模樣。曾經,銀行、地產巨頭們霸占榜單,如今,科技新貴們叱咤風云。
“目前A股科技板塊市值占比超過1/4,已明顯高于銀行、非銀金融、房地產行業市值合計占比。”證監會在9月22日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透露這組數據。
9月22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圖/中新社記者 楊可佳 攝“十三五”末時,市值前50名公司中只有18家科技企業,而現在這個數字已經變成了24家,幾乎占據半壁江山。
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新上市企業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企業或科技含量較高的企業。
資本市場含“科”量進一步提升,離不開政策的持續推動。科創板自2019年開市以來,為硬科技企業量身打造了快車道。
證監會接續推出“科創十六條”“科創板八條”“并購六條”等舉措,在發行上市、并購重組、暢通募投管退循環等方面加快作出一系列優化完善安排。今年6月,又在科創板推出設置科創成長層等“1+6”改革舉措,目前已有3家未盈利科創企業在重啟科創板第五套標準后完成注冊,創業板第三套標準也迎來首單受理。
注冊制改革的深化讓上市效率大幅提升。以前審核制下,企業上市要跨過重重關卡,不少科技企業因為暫時不盈利被擋在門外。現在科創板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只要核心技術過硬、專利儲備充足就能獲得資本市場認可。
市場活力也在變革中不斷釋放。
今年8月,A股市場總市值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創下了新的里程碑。AI芯片公司寒武紀股價一度超過貴州茅臺,成為A股新股王。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的根基在不斷夯實。
五年間,“四梁八柱”的法規制度體系建構成型,為資本市場穩定發展打下制度基礎。
上市公司通過分紅、回購派發“紅包”合計達到10.6萬億元,比“十三五”增長超過8成;堅持監管“長牙帶刺”、有棱有角,對財務造假、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案件作出行政處罰2214份,罰沒414億元,較“十三五”分別增長58%和30%;207家公司平穩退市……
透過這些數據和變化不難看出,“十四五”期間,資本市場既實現了量的穩步增長,也實現了質的有效提升。
A股市場從金融地產主導到科技企業領跑,背后是中國整體創新實力的顯著增強。
2024年全社會研發投入超3.6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48%;研發人員總量世界第一。
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其中,高新技術企業超過50萬家,較2020年增加83%。
企業創新活力更加充沛。“2025中國企業500強”榜單顯示,2025中國企業500強共投入研發費用1.73萬億元;研發強度創下1.95%的新高,連續8年提升。
中國經濟從傳統增長模式向創新驅動轉型過程中,當資本市場把更多資源配置到科技創新領域,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優質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茁壯成長,我們正在見證一個新經濟生態的形成。
(“三里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