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4日電(記者 石睿)地方債是穩定宏觀經濟的重要工具,隨著化債推進和利率中樞下移,地方債務結構得到一定的優化。
23日,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第108期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上,多位專家圍繞如何“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等話題進行討論,認為債務可持續應當成為地方債發展的核心理念,建議嘗試建立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維度績效評價體系,推動地方債提質增效。
地方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劉尚希認為,地方債是穩定宏觀經濟的重要工具,在擴大政府財政支出強度、優化財政資源配置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具體分析,地方債成為了財政政策傳導的主要渠道,使資金直達實體經濟,這些年,地方債務主要投向交通和水利,改善了經濟發展環境,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投資。
從資本市場看,地方債在債券市場上有價格發現和定價的功能,也促進了金融資源在區域間的配置,引導資金流向效率更高的地方。
從空間角度看,地方債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在長三角等國家級城市群,地方債擴張強化了經濟聯系度。劉尚希表示,現在一說地方債就是按照行政層級和行政區劃來考慮問題,恐怕需要突破行政區劃的框架去思考。
地方隱性債務化解成效顯現
劉尚希認為,當前全社會都在討論地方債務風險的問題,主要在于怎么平衡地方債的功能與風險,尤其要重視“冰山水面”以下的隱性債風險。
2024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增加6萬億元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
在中國人民大學國發院中國政府債務中心聯席主任袁海霞看來,這一政策對地方而言是下了一場“及時雨”,隨著化債推進和利率中樞下移,債務綜合成本下降,債務結構有一定的優化。
截至今年8月底,一次性增加的6萬億元專項債務限額,已累計發行4萬億元,各地置換以后,債務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2.5個百分點,可節約利息支出超過4500億元。融資平臺方面,截至2025年6月末,60%以上的融資平臺隱性債務已經清零。
袁海霞分析,融資平臺改革轉型對于化解地方存量債務壓力非常關鍵,核心要解決好以下三個關鍵問題:一是存量債務如何解決,二是新舊業務如何銜接,三是平臺和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
未來要加強地方債與國家戰略協同
財政部金融司原司長孫曉霞認為,債務可持續應當成為地方債發展的核心理念,未來要加強地方債與國家戰略協同,確保地方債用得好、還得起、可持續。
宏觀層面上,要保持債務規模與經濟增長、財力增進的動態平衡。地方舉債要免無序擴張,進一步完善債務限額分配機制,根據各地區債務風險、經濟發展階段、財力狀況和實際狀況確定合理債務規模,防止一刀切導致資金短缺或債務過剩。
在她看來,中央政府仍具有加大杠桿的空間,可考慮適度加大中央舉債的力度,緩釋地方政府負債壓力,增強債務可持續性。此外,要用好專項債投向領域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探索新增正面鼓勵清單,精準拓寬投向領域,避免因投向一般項目、收益低下項目而導致的債務不可持續。
孫曉霞建議,進一步落實落細地方全流程常態嚴監管機制,嘗試建立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維度績效評價體系,將項目帶動GDP增長、稅收貢獻等經濟指標與民生滿意度、公共服務覆蓋率等社會指標共同納入考核,倒逼地方債提質增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