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0月10日電 (記者 陳靜)復旦大學全球供應鏈研究中心團隊10日發布《中國對外商品貿易及供應鏈波動指數》第二期報告。根據報告,中國對外貿易的多元化格局持續深化,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區域合作緊密程度不斷提升,對新興市場的貿易額也實現快速增長,貿易伙伴結構更趨均衡。
2025年1月—8月,中國對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貿易份額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了顯著變化。中國對東盟、歐盟、日本、加拿大出口份額占比呈現正增長。
本報告選取2023年9月至2025年8月,共計24個月份主要貿易伙伴的進出口數據進行分析(數據來源:聯合國貿易數據庫和中國海關)。報告基于1200萬條外貿和供應關系數據的量化研究,旨在更及時地反映中國對外貿易最新動態,為市場主體提供精準的趨勢判斷依據。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系教授、復旦大學全球供應鏈研究中心主任吳肖樂介紹,團隊綜合運用貿易數據與供應關系數據,通過量化分析構建科學指數,該指數體系強化了多維性、科學性、靈活性和及時性。
基于對9個中國主要貿易伙伴的深入分析,報告發現伙伴關系格局出現顯著變化:金磚國家從“動蕩型伙伴”轉為“發展型伙伴”,體現了中國與新興市場合作的持續深化;而墨西哥和加拿大則從“發展型伙伴”轉為“動蕩型伙伴”,反映了美國對墨西哥和加拿大關稅政策的外溢效應。“平穩型伙伴”為韓國,表明中國供應商與韓國購買商已形成較為穩定和長期的合作關系。
在貿易波動指數方面,報告揭示了多個關鍵發現,比如:東盟、澳大利亞、歐盟位列貿易波動指數前三;第16類(機電)、第14類(珠寶貴金屬)和第18類(光學醫療設備)波動增幅最大。其中出口總額首位的第16類商品,在東盟、金磚和歐盟市場的波動尤為明顯,反映了增長驅動下的結構優化。報告指出,第16類、第17類(運輸設備)、第18類這三類代表出口轉型升級的產品,除第17類產品對金磚出口有所下降外,其余產品對歐盟、東盟、金磚出口均大幅增加,顯示出中國出口產品結構的升級成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