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地處內陸的江西省上饒市借力數字技術,正通過以網文、網劇、網游為代表的文化“新三樣”,將東方故事源源不斷輸向世界屏幕。2024年以來,上饒市輸出網絡文學作品萬余部,投資制作海外微短劇200余部,海外短劇營收增長超200%。
精準滴灌
文化產業的遠航,需要生長的土壤。擁有“中國數字經濟百強市”“國家全域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城市”“江西省數字經濟示范區”等多塊金字招牌的上饒市一直把文化新業態作為重點產業賽道。
在推動文化出海的過程中,上饒沒有“大水漫灌”,而是以“定制思維”謀劃政策,圍繞招商安商、產業集聚、人才引進、要素保障等方面,出臺《關于推進上饒市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上饒市促進網絡微短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掛牌成立大數據人才服務中心,與江西師范大學合作共建全省首家數字產業學院,每年培養數字經濟領域人才1500余名。
“優化行政審批方面,在材料齊全情況下,10分鐘內領取證照,半小時內領取公章。”上饒高鐵經濟試驗區企業服務中心主任田俊君介紹。為最大限度解決企業發展的后顧之憂,上饒創新推出法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集成改革,建立數字經濟聯審聯批和全程代辦機制,設立數字經濟服務大廳,為企業提供一站式貼心服務。今年以來,上饒依托全程代辦機制,為企業高效代理辦理文網文證26本,占全省的53%。“2020年,我們把總部從上海遷到上饒高鐵經濟試驗區,不論是辦公用房、人才招聘還是辦證辦照,上饒全方位、‘一站式’服務,讓我們有更多精力投入海外市場拓展。”江西元聚負責人潘晶說。
正是這些實打實的政策支持,讓上饒文化企業有了“走出去”的底氣與勇氣。2024年,以網文、網游、網劇為代表的上饒數字文化產業規模突破300億元。
全鏈協同
文化出海不僅是企業的“單點突圍”,更是“全鏈協同”的聚力,需要枝繁葉茂的產業生態。上饒市重點面向長三角、京津冀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開展全鏈條招商,成功引進國內一大批龍頭數字文化企業落戶。
上饒以城中心五區為主戰場,發揮上饒高鐵經濟試驗區省級文化產業園區平臺優勢,重點布局網絡文學、網絡游戲、數字視聽、互聯網營銷、數字文化設備五大數字文化產業集群。
“公司在業務發展初期便緊盯海外市場。”傲星科技副總經理楊黎堅信,搶占海外市場先機,能為企業開辟新的增長空間。傲星科技2020年在上饒注冊成立,自2021年開始布局海外市場,與全球領先社交媒體平臺建立穩固的合作關系,為中國互聯網產品量身打造精準高效的海外流量運營方案,業務板塊覆蓋短劇、游戲等核心行業,依托成熟的全鏈路出海服務體系,成功幫助超百家企業拓展海外市場。
通過全產業鏈運營、全鏈路出海服務體系構建,網文、網劇、網游與上下游產業相互賦能,形成“上游IP創作孵化、中游拍攝基地支撐、下游出海營銷投放”的產業閉環,展現協同效應,大幅提升文化出海的整體競爭力。
在上饒微短劇影視工廠的火熱建設現場,一棟棟影視大樓將全面完工。“我們正在全力打造全國單體最大的微短劇影視工廠,加快構建集創作、拍攝、剪輯、發行等于一體的微短劇產業全鏈條體系,積極拓展網劇出海賽道,培育短劇發展新增長極。”廣豐區文廣旅局局長俞劍波對短劇出海滿懷信心。
如今,上饒已逐步發展形成以江西貪玩、上饒愷盛、靈犀互娛為代表的網絡游戲產業集群,以江西元聚、江西閱文等為代表的網絡文學產業集群,以巨準科技、觸摸文化等為代表的數字視聽產業集群,以傲星科技、巨網科技為代表的互聯網營銷產業集群。
破壁創新
在國際文化市場,“走出去”是第一步,“走進去”才是關鍵。上饒文化企業不是做簡單的“文化搬運工”,而是當起“文化翻譯官”。
在江西元聚網文翻譯創作基地,翻譯人員專注處理文本、團隊圍坐研討劇情的場景隨處可見。該公司作為網絡文學業界的頭部企業,一手打造多元網絡文學出海矩陣,運營海外網絡文學平臺,簽約網文創作者超千名。同時,在全省率先建設海外多語種網文翻譯創作基地,組建專業翻譯團隊,形成“IP孵化—多語種改編—全球分發”完整產業鏈條,目前其平臺海外用戶已超2000萬,年營收額達5000萬美元。同時,積極拓展網劇出海,將好萊塢制作流程與國內短劇“快節奏”相結合,單月可完成10部以上短劇拍攝,并通過自主研發的海外平臺走向全球。
中國傳統文化是吸引海外用戶的獨特“磁石”,蘊藏著打動世界的獨特魅力,上饒愷盛在產品研發與運營過程中,聚焦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游戲產品的深度結合,讓海外用戶在體驗游戲的同時了解中國文化。
從“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從“單點出海”到“抱團出海”,從“產品出海”到“體系出海”,上饒文化“新三樣”圈粉海外的實踐充分證明,內陸城市同樣能在文化出海的浪潮中搶占先機,駛向全球市場的“深藍海域”。面向未來,上饒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彥充滿期待地說:“我們將持續深化創新創造,構建更優更全的文化出海服務體系,打造出更多‘上饒造’文化精品,推動其躋身國際市場,助力東方故事走向世界、持續煥發光彩。”(經濟日報記者 劉 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