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7日電(記者 左雨晴)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迅猛發展,我國已經成為動力電池生產大國和使用大國。根據電池使用壽命推算,我國即將迎來動力電池規模化退役階段。據統計,2024年國內動力電池回收量突破30萬噸,對應市場規模超480億元,預計到2030年國內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元,大力推進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是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
10月17日,記者從市場監管總局專題新聞發布會獲悉,“十三五”以來,工信部會同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累計發布動力電池編碼規則、材料回收要求等30余項國家和行業標準,初步構建了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標準體系。
據市場監管總局標準技術司司長劉洪生介紹,在政策推動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標準的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 拆解規范》《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 余能檢測》等國家標準實施以來,在行業內得到大規模推廣應用,促進了產業規范化、規模化的健康有序發展。通過實施應用標準,部分企業實現鎳鈷錳回收率達99.6%、鋰回收率達96.5%,促進產業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取得較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劉洪生指出,動力電池結構復雜,應用場景多樣,涉及行業眾多,給高效回收利用帶來挑戰。為加強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標準化工作統籌管理,市場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在共同推動組建全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該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將匯聚原材料、電池生產、整機裝備、回收拆解、化學處理、再生利用等相關行業力量,統籌規劃動力電池回收標準體系,強化產業鏈上下游標準銜接配套,面向汽車、船舶、儲能、軌道交通、飛機等領域電池回收利用需求,盡快出臺一批重要國家標準,為高水平標準供給提供技術組織保障。
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司一級巡視員尤勇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視以“標準化”手段推動動力電池科學規范回收利用。下一步,工信部將會同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加快制定《車用動力電池拆解破碎安全技術要求》等強制性國家標準,強化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關鍵環節安全保障。抓好《電動自行車用鋰離子蓄電池安全技術規范》等鋰電池產品強制性標準落實,禁止在電動自行車等領域使用廢舊動力電池再利用產品。加快制修訂各類應用領域鋰電池產品強制性標準,以標準規范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