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18日電 題:“度”量中國這五年:毫厘之間鑄造“中國精度”
中新社記者 劉亮
國之大器,始于毫末。“十四五”以來,中國高端制造業一步步邁上新臺階,離不開“中國精度”的毫厘之功。
一根直徑為30毫米的金屬棒材,在一臺高精密數控機床連續21小時的銑削操作下,最終產生127根直徑0.05毫米的針形試件,堪比頭發絲細。這一幕出自山東一家企業研制的先進數控機床,是“中國精度”的縮影。
制造的精度彰顯著一個國家制造業的工藝水平。這不僅體現在微觀尺寸和精細結構的制造能力上,還體現在測量的準確性和靈敏度上。“精度”如同產業發展的“標尺”,尤其在高端制造業,某些關鍵環節的測量精度要求極高,差之毫厘就可能影響結果的準確性。
隨著中國大型裝備制造業發展需求擴大,精密測量技術不斷向大尺寸大空間測量發展。今年,中國批準建立大長度基準裝置,其測量范圍達80米,測量范圍內誤差僅為2.45微米,相當于人在1600米之外分辨出頭發絲的直徑,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這一大長度基準裝置填補了制造業大長度最高計量能力空白,大大提升航天器對接、飛機翼身組裝、船舶船體裝配測量等大型裝備關鍵零部件加工與裝配的精度和質量可靠性,對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國量子精密測量領域,近期也取得突破性進展。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開發的全新原子自旋傳感器成功實現對弱磁場的超高靈敏度與可溯源精準測量,在近地磁量級的磁環境下能夠精準測量比地球磁場弱十億倍的磁信號,完美實現“測得精”和“測得準”。
從陸地上的大型裝備到浩瀚宇宙的磁信號“捕捉”,“十四五”期間,“中國精度”不斷提升,相關成果不僅填補空白并完善中國測量科技發展體系,更為基礎科學研究、高端裝備制造、宇宙探索等領域提供了技術支撐。
9月19日9時14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與遠征一號上面級,成功發射第五十九顆、六十顆北斗導航衛星。 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精度往往決定發展高度。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曾指出,時間位置和空間位置的精準可信度是當代強國戰略競爭的焦點。
“時間誤差與距離測量息息相關,若衛星導航時間誤差達到1秒,反映到距離上就是30萬公里。”國家衛星導航與定位服務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上海)電子領域專家蔡青說。
在現代交通上,時間和空間的精度尤為關鍵。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為例,過去,延崇高速隧道內衛星信號弱,汽車在隧道內無法獲取定位數據,數據也無法傳輸,一度是世界性難題。后來,有了北斗系統高精尖科技“加持”,可對隧道內車輛進行精準定位,甚至可通過相應導航系統標注出隧道內的救援點、逃生點等信息。
這還只是北斗系統應用落地的“冰山一角”。據披露,“十四五”時期,中國交通運輸重點領域北斗系統應用率等指標已提前完成。
與此同時,中國還建成全國北斗地基增強系統“一張網”,具備向行業和大眾用戶提供實時米級、分米級、厘米級或者事后毫米級的高精度定位服務能力。如今,這張“網”已從傳統的測量測繪向精準農業、形變監測、自動駕駛、電力巡檢、智慧港口、共享單車等多個領域拓展應用。
“十四五”即將收官,展望前路,“中國精度”仍是中國面向未來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
如近期印發的《計量支撐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行動方案(2025—2030年)》,旨在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關鍵計量問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2035年前發展規劃》也表明,下一代北斗系統將提升時空基準維持精度和自主運行能力,持續提升服務性能。
“十五五”時期,“中國精度”料將進一步提升,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在毫厘的微觀世界變化之間,中國經濟巨輪將向更高水平方向進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