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0月22日電 (記者 陳靜)如何推進金融強國建設,怎樣開展金融高水平開放?記者22日獲悉,專家學者、業界精英在滬共同聚焦,提出真知灼見。
“構建中國特色、全面覆蓋、高效靈活的金融監管體系至關重要,尤其要聚焦金融科技、綠色金融等重點領域,推動其創新發展?!敝袊缈圃贺斀洃鹇匝芯吭涸洪L、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商學院院長何德旭認為,要加強中央與地方監管協同,倡導支持型、服務型監管理念,在確保金融安全與激發創新活力間尋求最佳平衡。
在以“金融強國建設與金融高水平開放”為主題的第八屆立信金融論壇(簡稱:論壇)上,這位學者認為,面向未來,高水平開放必須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并以有效監管防范風險。
學者與業界精英共議金融強國建設。(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供圖)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監察專員劉艷指出,建設金融強國與推動高水平開放,是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重要路徑。作為財經特色院校,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以培養人才、搭建創新平臺、深化產學研合作為己任,積極服務金融發展大局。
“強監管和促發展在微觀機制上是內在統一、并行不悖的。”上海財經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莉亞建議通過監管智慧和銀行能力的共同進化,推動監管引導銀行從“被動合規”轉向提升自身競爭力的“主動治理”。
在題為《何以兼顧安全與發展》的主旨報告中,劉莉亞表示,通過對監管處罰與銀行經營行為的關系進行研究發現,監管處罰通過驅動銀行經營范式轉型,促使其信貸行為得到重塑、風險定價趨于理性。這種微觀層面的范式轉變也轉化為實體經濟效應。
上海交通大學文科建設處處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吳文鋒表示,研究發現2016年以來中國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整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政策一致性不僅提高了企業的投資水平,還改善了企業的投資效率。吳文鋒認為政府部門內和部門間的取向一致性均是實體效應的重要來源。
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市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上海浦東分行黨委書記金蓮明認為,金融強國的“強”,不只是“規模大”,更要“根基穩”,關鍵在能不能服務好最廣大群體,能不能把經濟發展的微觀基礎打牢。他指出,參與高水平對外開放,不僅是幫助企業“走出去”或“引進來”,更要將金融服務能力轉化為助力境內外聯動、雙向賦能的優勢。
“哪里中資企業多,中國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就應該走到哪里。”中國非洲人民友好協會副會長、上海市僑聯海外委員何烈輝直言,金融機構服務企業出海時要探索多元化的擔保方式,創新跨境金融服務。
在論壇上,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聯席辦副主任、長三角G60創新研究中心主任賈占鋒介紹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圍繞科創型企業的金融需求,打造“七位一體”綜合金融服務體系的實踐。據了解,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通過政策、基金、基地、園區、聯盟、活動、平臺多維度聯動賦能,構建以債權、股權、基金、上市等聯動的綜合金融服務生態;目前已形成G60科創貸、質量標準貸、人才貸、專精特新貸等20余款G60專屬產品。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市已發行上市企業123家、占全國21%。(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