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陽10月22日電 題:河南南陽:特色產業撐起縣域經濟“脊梁”
作者 王佳寧
秋日的伏牛山景色宜人。作為豫西南農業大市,今年上半年,河南南陽市縣域經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超1753億元(人民幣,下同),占該市生產總值超73%,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近75%。
近年來,南陽錨定智能化養殖、中醫藥等特色產業,以科技賦能、文化為魂、富民為要,走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
圖為南陽內鄉牧原肉食產業綜合體智能化養殖基地。王佳寧 攝“智能管家”助力養殖業
“智能溫度計8秒快速測溫,健康數據可實時上傳至生產管理平臺。”走進位于南陽內鄉縣的牧原肉食產業綜合體智能化養殖基地,樓房豬舍整潔有序,空氣過濾系統、智能飼喂機、巡檢機器人各司其職,豬只飼喂、健康監測全流程自動化。智能化的樓房養殖模式相比傳統平鋪豬舍,輕松實現“糧進肉出”。
“智能養殖模式讓養豬更輕松、更高效、更綠色。”牧原肉食產業綜合體總經理張龍飛介紹,企業組建千余人智能化研發團隊,將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融入產業場景,自主研發智能環控、智能飼喂等五大類30余種智能裝備,形成覆蓋“種、料、康、養、舍、潔、智”全流程的核心技術體系,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智能化產業紅利還惠及民生領域。2024年底,該企業累計服務農田472.08萬畝,通過產業鏈助農增收13.5億元。并通過水肥資源化利用改良鹽堿地31.8萬畝、治理沙漠9萬余畝,兼顧效益與生態。
圖為企業來訪者品嘗中藥養生水。王佳寧 攝中醫藥文化賦能產業發展
河南是中醫藥大省,南陽是醫圣張仲景故里、中醫藥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同時作為全國中藥材主產區之一,素有“天然藥庫”美譽,擁有30余種初具規模的道地藥材。濃郁的中醫藥文化與資源優勢成為南陽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深厚稟賦。
位于南陽西峽縣的醫圣山上,手執山茱萸、腰系藥葫蘆的張仲景雕像赫然立于山頂。在占地1600畝的仲景百草園內,仲景宛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從八百里伏牛山上引進中藥材、藥用植物、經濟林木等上千種。
“山茱萸就是西峽的道地中藥之一。”上述公司副總經理李江舉例稱,企業建有20萬畝山茱萸基地,統一種植、管理、收購、加工、儲藏,專業技術人員全程把控品質。
從一粒種子到一味藥材,從古法傳承到技術深耕。在該企業生產線上,中藥濃縮丸可實現全自動連線生產。
“我們運用現代科技對經典名方進行深度研究與二次開發,將傳統制藥工藝與現代技術緊密結合。”李江稱,企業建成中藥數智化生產基地,推出百余種經典名方藥和創新中藥、500多種中藥飲片及300多種配方顆粒。
此外,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該企業在全國三省六地建成六大藥材基地,帶動數十萬藥農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特色產業鋪就鄉村振興路
“以前土地閑置,如今‘土里刨金’。”西峽縣黃獅村村民張賽感慨道,短短兩年多時間,村里的獼猴桃從幾畝地的零散種植到如今大戶承包上千畝,全村年產500余噸獼猴桃,帶動百余戶農戶穩步增收。
近年來,西峽打造“菌、果、藥、旅”四個百公里長廊,培育香菇、獼猴桃、山茱萸三大特色產業,形成富民強基的縣域經濟帶。南陽西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杜明源介紹稱,作為當地的獼猴桃加工企業,除拉動就業外,其還帶動當地形成7個獼猴桃種植專業村,種植面積達到8500畝。同時,通過深翻土地、推廣優質品種、創新種植技術等措施,使畝均效益由1萬元提至2萬元。
在西峽,香菇產業同樣紅火。華聯獼猴桃種植專業合作社內,除了獼猴桃掛滿枝頭,數千袋菌棒也整齊排列。該合作社負責人稱,一袋生產菌棒成本3元,年產值8元,他所在的村子戶均擁有菌棒超一萬袋。
西峽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賈淑華介紹稱,該縣有食用菌標準化基地200余個、專業村184個,年規模穩定在3億袋左右,年綜合效益260億元,近10年累計出口110多億美元。
“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80%來自這三大特色產業。”賈淑華表示,特色產業已成為縣域經濟振興的“硬支撐”,也是當地民眾致富的重要支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