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紹興10月24日電(奚金燕)10月24日,2025年世界標準日主題活動暨現代紡織產業NQI2.0共促可持續發展工作推進會在紹興柯橋召開。本次活動以“標準引領,要素集成,共促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共商紡織產業標準化發展新路徑,共推質量基礎設施集成服務升級。
活動現場。主辦方 供圖近年來,浙江省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將標準化工作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關鍵抓手,積極推進“兩新”標準升級,科學布局新興產業標準穩鏈,實施百項標準研制攻堅,加快標準海外應用試點,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新動能。該省已連續三年主導制定國家標準超200項,今年新增主導制定國際標準14項。
會議全面總結了浙江省貫徹落實《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全面實施標準化戰略的工作成果。
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浙江布局智能工廠、移動支付、無人機等數字經濟標準化重大戰略項目17項,開展具身智能、集成電路、元宇宙等標準穩鏈工程15項,推動標準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
此外,浙江滾動實施百項標準研制攻堅,連續三年主導制定國家標準超200項,今年新增主導制定國際標準14項、參與35項,創歷史新高。出臺標準國際化專項行動計劃,在小水電、電子商務、小商品等領域謀劃11個海外標準化應用試點項目,以標準“走出去”帶動產品、技術、工程、服務“走出去”。
在紹興柯橋,這個紡織產業產值超1400億元的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核心區,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臺(NQI2.0)的建設成效顯著,成為浙江省標準化改革的生動實踐。
該平臺首創“政府+機構+協會+院校+龍頭企業”“五方共建”機制,整合東華大學、江南大學等8所高校研究院創新能力,引入31家機構的23名技術專家,由紹興市中小紡織企業促進會負責日常運行,實現從“政府輸血”向“自我造血”轉型。
通過“激勵倒逼”政策,紹興柯橋將標準化建設、質量品牌等納入財政獎補,近兩年惠及企業510家,兌現資金超億元。同時建立“按需迭代”模式,精準擴充20家機構及12名專家資源,服務范圍從規上企業延伸至小微企業與貿易型企業。三年來,平臺新增入駐企業645家,累計服務企業7195家次。
在服務創新方面,平臺集成58項25400項服務資質,率先實現市場監管、稅務等領域行政審批自助服務。依托中試基地9條生產線,加快“樣品-產品-商品”轉化,如浙江梅盛新材料實現利潤率從5%到30%的飛躍。
特別是面對國際貿易新形勢,紹興柯橋打造紡織產業“標準動態雷達”,歸集國際先進標準3.13萬項,推送建議2120份;建設全國首個紡織產品碳足跡管理平臺,18家企業獲首批碳足跡標識認證,平均碳排放強度下降7%,出口訂單增長23%;成立國際認證服務基地,今年已助力650余家企業通過GOTS、OEKO-TEX等國際認證。
會上,浙江省市場監管局標準化處介紹2025年“浙江標準”評價情況,浙江省質量科學院專家解讀了《現代紡織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為現代紡織產業發展量身定制了一套“標準百科全書”和“升級路線圖”。
活動環節,柯橋區人民政府聯合浙江省質量科學研究院、浙江方圓檢測集團、天津工業大學、西安工程大學等12家單位組建聯盟,高水平打造浙江省“現代紡織產業集群”藍圖。同時聘請行業專家并作了主旨演講,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