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陜西楊凌10月26日電 (吳西檬)正值第三十二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召開之際,楊凌國際獼猴桃創新創業園作為示范園區,向外界展示了其在果品采后處理環節的創新成果。
圖為該示范獼猴桃分選車間。吳西檬 攝在其分選包裝區內,一條特殊的“呵護式”分選線正平穩運行,一顆顆獼猴桃躺在柔性托盤上完成精準分級。該園區負責人高志雄介紹,這套技術旨在破解獼猴桃從田間到餐桌的“磕碰傷”行業難題。
獼猴桃作為后熟型水果,采后處理環節直接影響品質與消費體驗。高志雄解釋,“果子在流通環節受磕碰處會先軟化、變質,但損傷在送達消費者前往往難以察覺。”針對這一行業痛點,園區與江西綠萌合作研發了中國獼猴桃產業首條“呵護式”分選包裝平臺,采用托盤傳送實現果實“零損傷”分選,并依據重量、干物質、糖度、外觀等指標進行精細化分級。
即買即食的獼猴桃,背后是覆蓋種植、貯藏到分選的全鏈條技術支撐。占地230畝的楊凌國際獼猴桃創新創業園,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提供技術支持,是中國首個實現獼猴桃全產業鏈運營的科技示范園區。
圖為該示范獼猴桃分選車間。吳西檬 攝在種植端,園區通過果園沃土工程、標準化架型與生態防控等十大技術,將果實干物質含量提升至20%以上、糖度達18%,為即食品質奠定基礎。采后環節,園區建設千噸貯藏冷庫,并研發“增氧控溫”預熟庫,通過精準控制促進后熟,延長保鮮期。
采后處理是確保果品品質的關鍵環節。據高志雄介紹,園區已形成一套精細化流程:果實采摘后,首先依據大小進行分級,并分區入庫貯藏;待銷售訂單確認,再按需將獼猴桃送入“增氧控溫”預熟庫進行喚醒處理,使其達到最佳風味。此后,果品會再次經過分選線,通過智能檢測剔除有磕碰傷或糖度未達標的個體,最終僅品質一致的優質果品進入包裝環節,直供市場。
目前,該園區集新優品種試驗、智慧化栽培與采后精準處理于一體,其技術實踐為獼猴桃產業的標準化與品質升級提供了具體路徑。此番借助農高會平臺集中展示,這一融合了創新驅動與智慧農業的案例,也為保障農產品品質、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