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網友“卷尺哥”火了。據多家媒體報道,過去兩年多來,“卷尺哥”隨身攜帶卷尺,穿梭在深圳大街小巷,用精準實測記錄下人行道限寬柱過窄、井蓋凸起、危墻松動等問題。他每次記錄問題的視頻一發布,深圳市政部門總能第一時間響應,讓問題得到快速解決。
10月21日,話題詞#深圳“卷尺哥”爆火登上抖音熱榜top1,次日,#深圳不是盯著卷尺哥是盯著全網登上抖音熱榜top10。“卷尺哥”隨手拍,市政部門“秒整改”,二者的良性互動獲得了眾多網友點贊。
“你挑刺,我秒改”,“卷尺哥”跟當地市政部門以城市善治為共同目標的相向而行,匯聚的是助推社會向好的合力,呈現的是市民監督與政府響應“雙向奔赴”的圖景。在城市治理離不開社會共治的今天,這類良性互動顯然多多益善。
現代城市是個超復雜系統,特別是那些超大城市,規模龐大、層次復雜、治理千頭萬緒,必須吸納多方力量參與,擴大治理群眾基礎。都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群眾對身邊的公共安全隱患往往門兒清,他們完全也理應成為城市治理中的“移動感知單元”。
在此背景下,建立自下而上的意見反饋機制,是推動城市精細化治理的必選項。如今各地紛紛建立的“接訴即辦”機制,就是這方面的有效制度設計。
需要看到的是,以往市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渠道經常存在門檻高、反饋慢等問題:撥打市民熱線可能需要長時間等待,填寫線上投訴表單需要詳細文字描述,其繁瑣程度會讓不少市民望而卻步。“接訴即辦”的確讓市民參與門檻大幅降低,讓官方反饋時效得以提升,但在互聯網為社會帶來了高度便捷性的當下,依托網絡拓展更加開放的新型參與方式也勢在必行。
而“卷尺哥”通過短視頻進行問題曝光、提出對應建議,深圳相關部門看到后聞令而動、迅速整改,就讓人看到了新型互動模式該有的模樣:市民僅憑一部手機、一段視頻,就能成為城市治理參與者;市政部門通過網絡線索發掘,也能實現“未訴先辦”;由于問題反饋與整改監督都可視化了,更多人都能加入到圍觀式監督的隊伍中來。
這里面,“卷尺哥”愛管閑事的熱心市民態度彌足珍貴,當地市政部門將“深圳速度”從經濟領域延伸至民生場景的主動擔當意識也難能可貴,而將這兩種責任感匯成善治動能的算法之力,價值同樣該被看到。
如果說“卷尺哥”是“用鏡頭說話”,當地市政部門是“用效能說話”,那算法就是“讓二者可見”。正是因為算法織成了連接市民訴求表達與官方民意接收的紐帶,所以反映問題對應的“呼”與解決問題對應的“應”,才能在順暢對接中快速實現共振。
可以說,算法推薦的積極價值,貫穿了“卷尺哥”和當地市政部門“你有所呼,我有所應”場景的始末。
一方面,“卷尺哥”通過短視頻還原盲道被柱子侵占等問題后,原本抽象的市政問題立馬變成了網友都能共情的生活場景,經過算法推薦,它會突破狹窄傳播半徑的局限,被更多本地網民看到、關注,也帶動更多熱心市民參與、監督,讓視頻流量轉化為消除民生痛點的能量。
無獨有偶,跟“卷尺哥”一樣,福州市民龔燦寧也自去年4月起,在抖音上用“龔燦寧全民監督”賬號反映市政道路上的工程隱患。從最初獨自拍攝市政隱患,到后來有影響力后吸引粉絲投稿,其賬號如今已成區域性民生反饋平臺,變為城市治理的民意探針。
另一方面,當地在從網上海量信息中發掘涉及市政隱患內容時,算法也能充當“線索篩選器”,讓“卷尺哥”記錄的那些問題快速精準進入民意監測視野,讓很多人的“個體痛點”聚合成民生保障層面的“問題清單”。
有個耐人尋味的情節是,對于深圳市政部門的“秒整改”,網友調侃哪位領導盯著他的賬號,市政部門回應并沒有“盯著賬號的領導”,但有一套“看得見民意的系統”。這套看見民意的系統是責任感托起的,也是技術加持的。
舍此之外,算法還能通過讓表達和回響都可見,來增進多方之間的信任。算法能提升問題曝出的可見度,凝聚起倒逼整改的合力,也能擴大問題解決的能見度,讓為民服務的實效被更多人看見。這會在提升政務透明度中提高民眾好感度,也能激發更多市民加入城市共治的積極性——參與之后有回響的正向反饋,會激起他們“我也要參與”的興趣。如此一來,多方參與的社會共治網絡會順勢擴大,開放協同的敏捷治理也能加速顯效。
說到底,“卷尺哥”的積極監督是善舉,市政的積極響應是善治,將兩種善串起來的算法,凸顯的價值取向也是向善。而從多方互動形成的“群眾反饋-平臺傳播-部門整改-公眾監督-城市變得更好”的鏈條中就不難看到:算法向善,釋放的普惠價值必然會讓全社會從中受益。(文:佘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