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 左雨晴)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加速創新,在賦能綠色化轉型,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26日,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劉續浩在ESG中國·創新年會(2025)暨首屆ESG國際博覽會上表示。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ESG也成為中國企業的“必答題”。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新聞發言人兼黨組宣傳部(公共關系部、文化品牌部)主任王捍忠指出,當前是從合規成本轉化為持久競爭優勢的歷史性窗口期,但中國企業仍面臨著諸多的結構性挑戰。其中,數據管理與信息披露的技術瓶頸是關鍵因素之一。同時,ESG數據覆蓋環境、社會、治理等多維度,但不同行業缺乏統一標準。
10月26日,ESG中國·創新年會(2025)暨首屆ESG國際博覽會“數字經濟平行論壇”在北京舉行。 主辦方供圖。“創新技術不斷突破應用,不僅有望大幅降低ESG數字獲取成本,而且有助于構建從數字采集、驗證到披露全鏈條可信的體系。”在王捍忠看來,當前人工智能、區塊鏈和物聯網等技術的融合應用正在解決傳統ESG數字采集中的碎片化、滯后性、可信度等問題。
劉續浩也認為,綠色化是數字化轉型的必然結果而非附加題,擁抱數字技術本質上是一場深刻的經營改造工程。
例如,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可以在虛擬空間中模擬和優化整個工廠或園區的能耗、物流和財產,從而實現降碳、增效、減排三位一體。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可以精準追蹤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和物流物料流向,為廢棄品的回收、拆解、再制造提供技術基礎。
“數字技術已從工具性賦能升級為結構性重塑,對產業數據的占有和深度挖掘能力將成為未來企業的智能競爭力。”劉續浩說。
推動中國企業ESG治理智能化轉型,還需要推動“中國方案”走出去。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彭華崗表示,ESG已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共同語言,但由于發展階段、監管體系不同等原因,國際通行的ESG標準與ESG中國標準在核心導向、實施重點、議題關注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
中國檢驗認證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孫玉友指出,當前,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與TIC行業的融合正處于從技術探索到場景落地的關鍵階段。運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聚焦汽車、新能源等領域,推動中國技術與標準走出去,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管理提供中國方案,是中國參與全球ESG治理,提升國際話語權的一條重要路徑。
“在汽車、新能源等領域,中國中檢正在探索數字化、智能化的融合技術方案,助力產業鏈供應鏈轉型和創新發展,服務ESG數字化市場需求。”孫玉友說。
王捍忠認為,面對結構性挑戰,要著力構建中國企業國際化的ESG支持體系,提高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話語權,重視ESG頂層設計和協同,推進企業進行ESG能力系統化構建,構建多元主體參與ESG協作的網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