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欽州10月29日電(翟李強)平陸運河建設正如火如荼,開工至今逾3年,運河已初露雄姿。這一重大項目背后,廣西自然資源部門打出了一套要素保障“組合拳”,為項目順利推進筑牢要素保障基石。
由中國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主辦的“走進綠水青山”部局融合記者行活動,28日走進平陸運河建設現場。在平陸運河馬道樞紐觀測臺放眼望去,塔吊林立,巨大的樞紐船閘立于山坳間,未來該樞紐將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內河省水船閘。
圖為平陸運河馬道樞紐施工現場。翟李強 攝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平陸運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條連通江海的大運河,全長134.2公里,從廣西南寧橫州市西津庫區平塘江口,經欽州市靈山縣陸屋鎮沿欽江進入北部灣,計劃工期為52個月。
欽州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陳遠宣介紹,平陸運河對于沿線的經濟、交通等,在物理空間上形成了一定的體系性重構。為保障項目順利推進,該局從地理信息要素保障、土地要素保障、規劃要素保障到征地搬遷要素保障,提供了全程服務,24小時響應,相關工作入選自然資源部和國家數據局典型案例。
在用地保障方面,欽州市自然資源局進一步健全提前介入重大項目前期工作服務機制,深度參與項目選址選線工作,幫助用地單位科學合理選址,不占、少占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合理避讓生態保護紅線,縮短用地手續辦理周期,確保平陸運河全線如期合法建設。
資料顯示,平陸運河工程體量極大,整個項目土石方開挖總量預計達3.15億立方米,相當于3個三峽船閘的開挖量。因此,土石方消納是一大難題。
“在開挖之前,我們已經前期做了一個土石方綜合利用方案。”對于大規模的土石方如何處置,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生態修復中心實施科副主任工程師韋帆澤提及了七大利用方向,包括抬填造地、園區回填、土地復墾、吹填造地(海上)、工程利用、綠色建材、礦坑修復等。
據了解,目前平陸運河項目沿線土石方堆存場(棄土場)的土地復墾工作已全面啟動,正在按計劃有序推進。該項工作共涉及101個堆存場(棄土場),總面積3.76萬畝。各相關責任單位已根據復墾實施方案要求,開展場地平整、地形重塑、土壤重構和復墾種植等基礎性工程。
截至2025年10月23日,累計完成69個土地復墾方案編制,共涉及84個堆存場,占堆存場總數的83.17%;累計平整土地9312畝,回覆表土6969畝,復墾種植3217畝,部分復墾的土地上已生長出茂密的甘蔗。
民生安置與配套建設同步推進。平陸運河(欽州段)涉及的15個集中安置點,截至2025年1月20日已全部建成交付,計劃安置民眾1323戶5833人。項目涉及欽州市主城區和濱海新城規劃范圍內集體土地上房屋245戶1151人已完成安置。
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表示,將持續緊盯平陸運河工程沿線環境風險隱患整改工作,特別是以高標準、嚴要求推動土地復墾各項措施落到實處。通過強化全過程監管,確保復墾工作依法依規、科學有序開展,最大限度減少工程建設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積極探索將水土保持等生態措施與提升區域生態產品價值相結合的有效路徑,努力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為將平陸運河打造成為綠色工程、生態工程提供堅實保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