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日掛在雁鹽大橋交叉的鋼索上,晨光灑向泛著金光的黃河;湛藍的天空下,開闊的天際層疊著朵朵白云;微風搖動著河堤旁的柳樹,不知名的野鴨在河灘上起落飛翔……馬路上灑水車送來一陣陣悠揚輕快的晨曲;早起晨練的人們或跑或走在清新空氣的早晨,開始了自己新的一天。
誰能想到,這個如此美景的城市--蘭州,曾經是一個重度污染城市。
曾經“陰霾”密布的歷史
蘭州,典型的帶狀河谷盆地,兩山夾一河、冬季少風,再加上產業結構以重化工為主的城市環境,其“先天不足”被套上了“特殊地理環境”和“老工業基地”的雙重枷鎖,大氣污染這一危害民生的“心肺之患”成為蘭州久治不愈的頑疾。據1995年對全國47個重點城市空氣污染綜合指數的統計,蘭州市高居第三位;即使到了2003年國家正式公布重點監控城市大氣污染指數以來,蘭州市仍然徘徊在全國后10位。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大江南北、黃河兩岸都在如火如荼地招商引資、發展建設,各個城市的經濟發展駛上了快車道,但大氣污染這個環境問題嚴重制約了蘭州市的招商引資和新建項目的上馬,使蘭州的經濟發展被沿海發達省份遠遠甩在后面,甚至被周圍曾經不相上下的“鄰居”所趕超。
與全國大部分受“霧霾”困擾的城市相似,蘭州大氣污染呈工業、燃煤、揚塵及機動車尾氣混合型特征,其中工業廢氣占到污染物排放總量的近50%,揚塵約占20%,機動車尾氣約占17%,低空生活污染約占13%。隨著蘭州市經濟社會地快速發展,能源需求地不斷擴大,機動車數量地大幅增長,區域空氣污染現象頻發,讓原本“難堪重負的環境”更是雪上加霜,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形勢嚴峻,制約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影響了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組合拳”打響治理戰
20世紀90年代以來,蘭州環境治理不僅是歷屆市政府的必議議題,也成為省政府在環境治理中的“重中之重”。2001年,甘肅省、蘭州市政府和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首度聯手,正式啟動“蘭州市大氣污染及對策研究”項目。專家們利用數值模擬形式,從與蘭州大氣質量密切相關的治理汽車尾氣、改變能源結構、南北兩山綠化、沙塵暴、大氣污染排放總量控制和污染源的影響6個方面,為蘭州市大氣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學、準確的方案評估和對策建議。
蘭州市成立了防治大氣污染領導小組,下設燃煤污染整治、餐飲煤油煙污染整治、二次揚塵污染整治、機動車尾氣污染整治4個辦公室,初步明確了政府各部門的環保職責。各有關部門想盡一切辦法,從重要工業污染源的治理到建筑工地、清潔馬路中二次揚塵的控制,從嚴禁含灰分、硫分高的煤炭上市到禁止冒黑煙汽車的上路,從污染嚴重而一時又沒有更好改造措施的工廠(車間)限產、停產到大環境的綠化,實施了一系列“特殊”工程。
為加快改善城市大氣環境質量,蘭州市政府與相關部門打出“組合拳”,陸續實施了“藍天計劃”、清潔能源改造“123”計劃、冬季大氣污染防治特殊工程、環境污染綜合治理行動計劃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專項治理行動計劃,并逐年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針對污染結構,蘭州確定了環境立法、工業減排、燃煤減量、機動車尾氣達標、揚塵管控、林業生態、清新空氣和環境監管能力提升等八大治污工程,凝練實施了916個項目。其中,工業污染治理方面重點實施“出城入園”、落后產能淘汰等444個項目。針對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蘭州市提出以“關、停、搬、改”來減少工業污染,先后對環境污染嚴重的13家落后產能企業進行了關閉淘汰,采暖期間對城市周邊200多家鑄造、磚瓦等重度污染企業實行強制停產減污,啟動78戶工業企業“出城入園”,實施了火電行業脫硫煙氣旁路封堵、除塵、脫硫、脫硝以及水泥行業脫硝等深度治理改造項目,較好地解決了工業污染大戶問題;燃煤污染治理方面重點實施燃煤鍋爐改造等455個項目,并按照“凡煤必改、應改盡改”的原則,蘭州市對城區燃煤供熱鍋爐進行“換血式”的煤改氣治理,完成了市區1130臺、7411蒸噸燃煤鍋爐的天然氣改造,占城區原有燃煤鍋爐總量的60%,使原煤散燒鍋爐退出了蘭州主城區供熱歷史。同時,改進、規范城區煤炭供銷體系,減少或杜絕了使用劣質煤帶來的污染;揚塵污染治理及空氣清新方面重點實施機械化清掃、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等10個項目;機動車尾氣治理及監管能力建設方面重點實施黃標車淘汰、空氣監測子站建設等7個項目。
2010年9月6日,南北兩山綠化工程通過國家驗收,成為甘肅省第一個通過國債投資建設的生態環境項目。蘭州近年來環境綠化、空氣質量巨大的變化,南北兩山綠化工程功不可沒。
2013年,蘭州市委、市政府將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由單純的環境工程上升到民生工程,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上升到政治高度,將污染防治從環境保護層面上升到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全面展開大氣污染治理整體戰攻堅戰,城市空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為建設生態文明蘭州奠定了良好基礎。
好的方案需要有嚴格的措施保障才能執行到位。蘭州在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中,堅持從嚴把關、從嚴監管、從嚴執法,對違法企業進行嚴格處罰和公開曝光,倒逼企業履行環保責任;對工作不力的人和事進行效能問責,進行誡勉談話、免職撤職等處理方式;在治污一線選拔干部、考驗干部。
為提升環境監管效能,營造全民治污格局,蘭州市政府要求各縣區在鄉鎮或街道設立專職環保專干,任命“網格長”“網格員”“巡查員”,深入街道社區落實環保工作,實現全民治污。
環境治理成績斐然
濕潤清新的空氣、天高云淡的藍天,明媚的高原驕陽,“好環境、好空氣”帶來了人氣和商機:自2013年11月入冬以來,蘭州市城鄉居民到醫院就診的呼吸系統疾病連續3個月較2012年同期相比呈下降趨勢。發病率下降使城鄉居民的就醫費用支出減少2478.1萬元;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1680.5萬人次,同比增長28.09%,實現旅游總收入131.7億元,同比增長29.68%。
據相關部門監測結果顯示,2013年,蘭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193天,排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的第36位,比上年增加29天。2014年以來,盡管遭遇了10年來強度最大的外來沙塵天氣影響,但截至7月底,蘭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140天,同比增加44天,穩定退出全國十大重污染城市行列。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翟青對蘭州市的治污工作做了肯定:無論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經濟發展水平還是產業結構,蘭州都不比其他重點城市占優,但蘭州通過努力實現了空氣質量的有效改善。蘭州的成功經驗說明,只要認真去做,污染是可以治理的,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不但不對立,而且還是相互促進的;蘭州取得的治污成績靠落實、靠監督、靠嚴格執法,蘭州能做到的,別的城市也應該能夠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