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4月多項指標下滑,中國經濟回升動力何在?
中新社北京5月16日電 (記者 王恩博)疫情反復下,16日公布的中國4月份主要經濟指標下滑。盡管如此,中國國家統計局仍強調“國民經濟有望企穩回升”。這種回升動力何在?
從4月份數據看,本土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已經顯現,除投資整體符合預期外,生產、消費等均出現收縮。當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比下降2.9%,服務業生產指數下降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11.1%。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發布會上直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他亦表示,隨著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現,國民經濟有望企穩回升。
這一判斷,從4月份中國經濟成績單中可找到支撐。
可觀的經濟體量,是中國抵御風險沖擊的韌性來源。盡管部分地區受疫情沖擊嚴重,但在全國層面,主要生產需求指標總量規模依然可觀,4月份,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進出口總額3.2萬億元,鋼材產量1.1億噸,原煤產量3.6億噸。從累計看,前4月工業增加值、投資和進出口主要指標仍然保持增長。
基礎產業的有力支撐,造就了強大的供給保障能力。在農業領域,隨著中國各地加大農業生產支持力度,加強田間管理,目前冬小麥苗情繼續轉好,春播備播進展順利,進度快于去年同期。從能源方面看,增產保供持續加大,主要能源產品較快增長。4月份,原煤、原油、天然氣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0.7%、4%和4.7%。
保供穩價有效推進,維護了中國民眾正常生活秩序。疫情擾動下,基本生活類商品產銷持續增長。4月份,規模以上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0.1%和0.5%。當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1%,保持溫和上漲;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漲0.9%,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
新動能持續成長壯大,進一步開拓著經濟增長空間。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注意到,4月份中國制造業投資繼續保持較高增長水平,1-4月增長12.2%,其中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達到22%。此外,綠色智能產品生產搶眼,4月份,新能源汽車、移動通信基站設備、太陽能電池產量同比分別增長42.2%、21.6%、20.8%。
一系列數據顯示,盡管受到疫情沖擊,但中國經濟并未傷筋動骨,高質量發展大勢未變。但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提醒,要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有效控制相關風險,僅靠自身潛力和韌性還不夠,當務之急是綜合施策著力擴大內需。尤其要全面和深入地挖掘消費增長潛能。
溫彬也指出,下一階段,要盡快控制疫情,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宏觀政策要聚焦穩就業、穩物價、穩增長等目標,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形成合力為困難行業、企業和個人紓困,提振國內有效需求,盡快扭轉預期,促進經濟加快企穩回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有效實施,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加大,對于緩解企業困難、穩定經濟發揮了積極作用。
付凌暉透露,國家統計局近期的快速調查顯示,大規模留抵退稅實施后,獲得增值稅增量留抵退稅的企業中,90%的企業認為改善了現金流,96.2%的企業表示對政策比較滿意。他強調,隨著宏觀政策調節加大,經濟運行有望加快改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