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離“三文魚自由”又近一步!6月底,全球首艘三文魚養殖工船“蘇海1號”在廣州南沙正式交付,穩定運營后年養殖量有望超過8000噸。
2024年,海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萬億元,10年間增長75.9%。當前,我國海洋經濟體量增加、發展強勁。其中海水養殖作為“掘金”藍海的代表產業,逐漸走出了一條全新的升級發展之路。
——“去得更遠”。深遠海空間廣闊,也更接近海洋生物的原生環境,因此能夠顯著提升水產品質。近年來,我國海洋養殖企業逐漸向深遠海拓展養殖空間。福建的大黃魚深遠海養殖,可將養殖密度降低至傳統方法的1/3,收獲高品質的同時還帶來了高出10倍的好收益。
——“產得更快”。依托于我國海洋制造業的蓬勃發展,海水養殖裝備的機械化、信息化水平穩步提升。山東煙臺的一家企業自主研發了深遠海智能網箱,既能抵御惡劣海況,還可通過物聯網對各類信息進行實時監測,實現4人看護100萬尾魚的高效管理。
——“玩得更溜”。小小一尾魚,不僅“游”上了餐桌,更“游”出了新興產業的澎湃動力。海南將養殖平臺打造成海上觀光點,吸引游客在“藍色牧場”追浪逐日。廣東汕尾創新打造“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融合項目,通過“水上發電、水下養魚”,實現效益疊加。
據初步測算,47萬噸的優質海水產品,再加上苗種、飼料、加工流通及與之上下游關聯的裝備制造、文旅餐飲等,經濟總產值預計超過1000億元。產業融合發展累計創造就業崗位30余萬個,有效促進漁民增收致富和漁區鄉村振興。
事實上,海水養殖業展現出的澎湃動能,是我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鮮活切面。7月初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再次指明“航向”: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高效協同,更加注重產業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諧,更加注重合作共贏。
隨著“掘金”東風更勁,“藍色寶庫”必將展現壯闊圖景,為美好生活再添靚麗蔚藍。
總策劃:孫海峰
制片人:章斐然 謝婷
監制:呂騫
策劃:申佳平 李佳
文字:方經綸
攝像:謝欣良
剪輯:石雪 實習生廖小榕
設計:鄭美鈺
包裝:趙晨
專題:《財米油鹽》——你的財經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