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30日電 (方經綸)農產品消費作為涉及千家萬戶的基礎民生,一頭連著百姓生活、一頭連著農業生產。如何促進農產品消費,讓老鄉們的腰包鼓起來?
7月29日上午,在農業農村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等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就促進農產品消費有關情況進行介紹并答記者問,其中提及了四個關鍵點。
關鍵點一:品質化、個性化農產品更受消費者青睞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江文勝表示,從消費趨勢看,農產品消費更加注重品質化、個性化,消費者對品牌農產品以及新式飲品、功能性食品等加工產品需求快速增長。
據介紹,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推進農業品牌目錄制度建設,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省級農業品牌目錄,1420個區域公用品牌、2039個企業品牌、2302個產品品牌納入目錄重點培育,基本形成了上下聯動、梯次培育的農業品牌目錄體系。
在農產品加工端,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李強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持續推動食品工業提質升級,帶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下一步還將重點圍繞加快生物技術應用、打造特色食品產業集群、擴大食品消費等3方面持續發力,推動食品工業高質量發展,提升食品工業供需適配性。
關鍵點二:營養健康消費增長空間較大
近年來,更多消費者注重健康飲食、合理膳食。特別是隨著“體重管理年”活動深入實施,將健康管理融入柴米油鹽,已成為更加熱門的消費選擇。
江文勝坦言,目前,我國居民膳食營養結構還不夠合理,大豆及豆制品、牛奶及乳制品等優質蛋白攝入不足。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雷劉功透露了兩組數據:一是國內年人均奶類消費量為40.5公斤,遠低于110至183公斤的膳食推薦量,也低于日韓等亞洲國家80至90公斤的水平;二是大豆及豆制品的攝入量低于推薦量的59%。
雷劉功表示,對此,農業農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提升營養健康公共服務,研發推廣營養健康食譜,重點引導增加優質蛋白、富含膳食纖維等食物消費。同時,強化健康消費宣傳引導,積極開展“減油、增豆、加奶”和“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水產品攝入”宣傳,并推出奶類、牛肉美食地圖,推動農產品消費與文旅消費深度融合。
關鍵點三:要挖掘豐富多元的消費新場景
如今,場景化體驗成為人們的消費新需求。江文勝表示,從場景上看,消費者更加注重體驗感、互動性,關注社交屬性、精神文化等需求。
江文勝介紹,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深入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元價值,構建“點線面”結合的鄉村休閑旅游發展格局,持續培育消費新增長點。2024年,休閑農業營業收入近9000億元,成為旅游業場景創新、業態融合最活躍的領域之一。
節慶、展會、賽事等場景同樣“含金量”十足。雷劉功表示,2024年,各地組織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3000多場次,累計帶動農產品消費300多億元。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按照日前印發的《促進農產品消費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會同相關部門通過充分挖掘節慶市場、充分利用展會聚集效應、充分聯動賽事等活動等措施,大力拓寬農產品消費渠道、豐富消費場景。
關鍵點四:提升農產品流通水平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自古以來,農產品流通水平都直接影響消費品質。其中,冷鏈物流是直接影響生鮮農產品從配送到消費的關鍵環節。
雷劉功介紹,“十四五”期間,農業農村部持續推進產地冷鏈物流網絡建設。實施中央財政冷鏈項目,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產地冷藏保鮮設施,新增庫容超過9800萬立方米,比“十三五”末翻了一番。
商務部流通發展司一級巡視員張祥表示,商務部結合城鄉商貿流通網絡建設,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菜市場、生鮮超市改造升級,補上冷鏈物流設施短板,降低流通損耗,更好滿足南菜北運、西果東送等跨區域、遠距離的調運需求。截至2024年底,支持建設各類農產品冷鏈設施近2000萬立方米。此外,還發展即時零售、直采直供、共同配送等新業態,打造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為進一步提升城鄉消費設施水平,《方案》從供銷兩端提出了具體要求:在產地,完善農產品市場、冷鏈集配中心等流通網絡,補齊“最先一公里”短板;在銷售端,支持菜市場、生鮮超市等標準化改造,推廣“店倉一體”、“預售+集采集配”、移動“菜籃子”等新模式,提高便民服務水平。(實習生廖小榕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