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十四五”】
浙江安吉的竹海在春風中泛起碧波,甘肅河西走廊的風電機組在蒼穹下晝夜旋轉,廣東深圳鹽田港的零碳貨輪鳴笛啟航……5年奮進,綠色不僅點綴山河,更深度融入經濟肌理,書寫著高質量發展最動人的底色。
“十四五”以來,中國綠色轉型發展步伐堅定、成效卓著,一幅產業增綠、能源向新、生態共贏的壯麗畫卷加速鋪展。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更加要求我們以高水平保護推動實現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
產業增綠,重塑發展新優勢
在重慶梁平區竹山鎮獵神村,57歲的張隆琴在由廢棄石膏礦改造的“礦咖”里熟練地制作咖啡。她身后層疊的梯塘濕地,昔日里曾是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坑,如今竹海連綿、游人如織。她感慨道:“現在這景色,以前哪敢想!”
制造業“綠色革命”浪潮奔涌,循環經濟“無廢城市”蔚然成風,綠色農業“生態密碼”遍地開花……這些發生在車間、社區與田疇的鮮活故事,正是中國產業體系向著綠色化、智能化目標全面躍升的生動注腳,也是高質量發展邁出的關鍵一步。
這是一場覆蓋全域的“綠色革命”。從東部沿海到西部內陸,從傳統重工業基地到新興科技園區,綠色化、低碳化改造浪潮奔涌。綠色制造體系加速構建,成千上萬家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成為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底色。
這是一次創新驅動的“數智升級”。智能工廠里,算法模型自動調節設備參數以實現能效最優;智慧園區中,“工業大腦”動態調配能源資源,實現廢棄物循環利用;尋常巷陌間,從共享單車到新能源汽車,綠色消費的浪潮蔚然成風。
一組數據展示綠色生產力在傳統產業提質增效、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過程中的成效——“十四五”以來,共有1.98億噸焦化產能、1.1億噸水泥熟料產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00多臺燃煤鍋爐實施有組織排放改造;風電、新能源汽車等項目的環評數量不斷增加,2025年上半年兩項同比分別增長44.4%和31.3%。
能源向新,澎湃綠色動能
在青海塔拉灘的“光伏海洋”里,牧羊人索南才讓揮動著鞭子,羊群在湛藍色的光伏板下悠閑啃食著茂盛的牧草。他瞇著眼笑道:“這‘太陽板’下面,草旺,羊也壯!”昔日荒漠,如今通過“板上發電、板下牧羊”的綠色循環,煥發出生態富民的生機。
能源是綠色轉型的主戰場。“十四五”期間,我國能源科技實現跨越式發展,以一系列硬核突破彰顯了全球領先的創新能力。白鶴灘水電站、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國和一號”、第四代高溫氣冷堆等多個“全球最大”“全球首座”工程建成投運,油氣開發突破深地“萬米大關”、挺進“千米深海”,共同構成我國多元化、高水平的能源供應體系。
而在技術裝備領域,我國新能源專利數量占全球總量的40%以上,光伏轉換效率、海上風電單機容量等關鍵指標持續刷新世界紀錄。與此同時,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在短短數年內躍居全球第一,為能源系統穩定提供了堅實支撐。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約9500萬千瓦,5年增長近30倍,相當于給新型電力系統配上“巨型充電寶”。2024年,我國氫能生產消費規模超過3600萬噸,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氫產能超過全球的一半。
“持續推進清潔能源產業合作,積極推動中國新能源發電、特高壓輸電、智能電網等能源技術裝備和標準‘走出去’。”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能源局局長王宏志介紹,近十年來,中國助力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下降60%和80%,為全球綠色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
生態共贏,繪就美麗畫卷
晨曦初露,深圳灣潮汐濕地的紅樹林灘涂上,數千只候鳥翩躚起舞。“幾年前還少見鳥影,現在它們都愿意回來了。”一位觀鳥愛好者望著成群的黑臉琵鷺感慨。這片曾經沉寂的濕地,如今已成為市民親近自然的“城市生態客廳”。
暮色四合,塞罕壩機械林場的林海中,護林員老李踩著松針漫步。“60年前這里是‘鳥兒無枝頭’的荒漠。現在你看這片林海,每年能為周邊帶來上億元收入。”他說,過去年輕人往外跑,如今都回來開民宿了。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五年。為助力美麗中國建設交出“高顏值”答卷,在藍天保衛戰方面,完成散煤治理4100萬戶,淘汰高排放車輛近2000萬輛;在碧水保衛戰方面,查出入河排污口36萬余個、入海排污口6.3萬余個;在凈土保衛戰方面,完成10萬余個行政村的環境綜合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45%以上。
“十四五”以來,綠色轉型不僅是中國產業發展的目標,更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動力。正如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許勤華所言:“綠色轉型不僅是中國實現自身國力獲得躍遷發展的契機,更包含著全球治理倡議的內核,有助于深化各國間互信理解,重拾互惠合作。”
在國際舞臺,中國同樣踐行生態共贏理念:推動達成“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向阿聯酋、南非等國輸出綠色技術;通過綠色“一帶一路”為120多國提供能力建設,用“非洲光帶”照亮萬家燈火……
從本土實踐到全球貢獻,中國的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