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發揮供銷合作社功能穩產增收
眼下正值豐收季,稻谷飄香,農機轟鳴,各地供銷合作社發揮系統農業社會化服務、農產品流通等服務領域優勢,搭建產銷對接“快車道”,助力農民把“田間豐收”轉化為“手中收成”。據了解,9月中旬以來,中國供銷集團所屬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有限公司累計調度2萬余家基層為農服務網點、1300余名服務人員堅守一線,以技術賦能、農機搶收、產銷銜接等多舉措,全方位保障秋糧穩產增收。
在中國農資 (赤峰)為農服務中心農技團隊的全程指導下,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新林鎮五星村2000畝采用“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的示范田,在遭遇前期不利氣候影響下,仍實現濕糧平均畝產1200公斤的好成績。
“多虧了服務中心推廣的新技術!”五星村黨支部書記劉明算了一筆“豐收賬”:玉米密植技術與水肥一體化技術的組合應用,預計今年畝均增產15%至20%,同時還能實現節水節肥25%至30%,既提產又增效。
從提供全程機械化托管,到創新土地“三方共耕”經營模式,再到送農資農技下鄉,越來越多的農業服務向田間拓展。
為保障農資供應、穩定糧食生產,陜西寶雞市千陽縣供銷合作社充分發揮農資流通主渠道作用,提前備足農資,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開展指導。截至目前,千陽縣供銷合作社已配送農資4000余噸,助力保障秋播生產。“我從供銷合作社農資公司購進化肥節省了5000多元成本。”南寨鎮家庭農場主趙發強說。
地塊零散、勞動力不足是困擾許多地方農業發展的難題。在重慶市梁平區,當地供銷合作社推廣“供銷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三方共耕”模式,實現三方農田共管、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讓撂荒地重煥生機。
覆蓋全程、便捷高效的服務體系正讓農業生產降低成本、提質增效。科技賦能、機械化托管、數字調度、土地整合、農資保供……供銷合作社系統通過多元化的服務,推動農田的“有序化”整治,加快智能農機的應用和創新,幫助小農戶解決“誰來種地”的難題,助力農業豐收。
農產品豐收之后,順暢的產銷對接是確保農民增收的關鍵一環。今年6月,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印發《供銷合作社農產品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建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經營服務網絡和組織體系優勢,整合資源、系統聯動、聚焦重點、強化賦能,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物暢其流水平,強化聯農帶農惠農機制,更好服務城鄉居民消費新需求。
9月17日,湖南省流動供銷服務車首發儀式在長沙縣正式啟動。20余輛統一標識、印有“湘供”字樣的服務車整裝出發,駛向那些市場不愿觸及、服務難以覆蓋的“三區”——偏遠山區、邊際界區與交通盲區。如今,在浙江、山西、內蒙古、云南等地,“車輪上的集市”正悄悄發力,逐步改變很多村莊“買難賣難”的困境。
自從有了流動服務車,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加義鎮積谷村的獼猴桃打開了更廣闊的銷路。“以前這些果子不是自己吃,就是爛在地里。現在微信一響,車到家門口,再不用肩挑背扛、趕集擺攤了。”積谷村村民劉大姐告訴記者。
線上平臺是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據了解,中國供銷集團所屬中國供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建設運營的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臺,專門開設了“慶豐收 供銷合作社助農增收”線上活動專區。重慶黔江羊肚菌、新疆墨玉核桃仁……專區上線了163個類目、近2800款優質農產品,并推出優質食材精心組合而成的特色商品禮盒,深受采購商歡迎。
直播等助農新形態也在如火如荼開展。浙江省供銷合作社在全省60%以上市縣供銷合作社建立“土特產推薦官”制度,并在浙江湖州、紹興、金華、臺州、麗水、洞頭、遂昌等地開展了助農行活動20余場,有效幫助特色農產品拓展線上銷路,今年上半年實現電商銷售額超2000萬元。
各類線下產銷對接活動正掀起線下消費熱潮,不少供銷市集開始“嵌入”熱點活動和賽事場景,借勢推廣區域農產品。在海南萬寧,供銷合作社借力自行車公開賽辦起助農集市,興隆咖啡、南洋糕點、新鮮瓜果成為選手們休憩時的熱門選擇。
借由豐收節契機,各地活動熱鬧開展。河北石家莊以“農脈豐華 供銷集市嗨購節”活動,集中展示平山古月豆腐、無極饸饹等地理標志產品,配合文藝表演與農村乒乓球爭霸賽,凸顯地域特色與活力氛圍;廣東江門慶祝活動中,農民演員載歌載舞,親子農趣區的傳統游戲讓群眾感受鄉土氣息與農耕文化;福建莆田仙游通過非遺儺戲、高蹺表演等節目歡慶豐收盛景,引得圍觀群眾陣陣喝彩。
從大篷車開進村,到市集搬進城,從線下熱鬧的展銷,到線上順暢的對接,產銷渠道越來越暢通,消費場景越來越多元,農文旅融合越來越深入,供銷服務有力保障了秋糧穩產增收,助力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記者 賴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