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才晉商
在全國各省會城市爭相沖擊萬億GDP俱樂部的今天,太原的處境顯得格外尷尬。數據顯示,太原GDP為5419億元,經濟首位度21.3%,在全國27個省會中排名第22位,在中部六省省會中墊底 。
當西安、成都、武漢等省會通過強省會戰略實現跨越式發展時,太原卻陷入了“省會首位度低”的困境。2024年,太原GDP增速僅為1.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創下近20年最低紀錄,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增速墊底。
01 資源型城市的困境,太原為何淪為“弱省會”?
太原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城市,從“一五”時期就被列為國家重點工業城市。當時156項重點工程中有11項落戶太原,數量在全國各城市中位列第三。
這些工程奠定了太原以煤炭、冶金、機械、化工為主導的工業體系。
然而,這種資源型發展模式逐漸成為雙刃劍。計劃經濟時期,山西每開采一噸煤就虧損15元的政策安排,讓太原在工業化浪潮中淪為廉價能源輸出地。鼎盛時期,太原第二產業比重高達57.8%,煤炭直接貢獻全市稅收的35%。
“資源詛咒”在太原得到應驗。當杭州孕育出阿里巴巴時,太原仍在為煤礦安全投入研發;當合肥押注新型顯示產業時,太原的煤化工轉型剛剛起步。這種時空錯位導致太原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至今不足30%,僅為合肥的二分之一。
除了產業結構單一外,山西省特殊的省情也加劇了太原的困境。在“一煤獨大”的產業格局下,省域經濟呈現碎片化特征。長治的煤化工、晉城的煤層氣、呂梁的鋁工業各自為戰,11個地級市形成11個獨立經濟單元。
這種“諸侯經濟”導致全省要素難以向省會集聚。
與其他省會城市相比,太原的輻射能力明顯不足。2024年,太原的經濟首位度只有21.2%,遠低于武漢、長沙等城市,在全國省會城市里排名靠后。省會城市首位度低直接影響太原市資源配置能力,致使太原在爭取國家支持、招商引資、吸引人才等方面處于劣勢。
02 太晉一體化:二十年蹣跚路
太原的突圍方向之一,是推進與晉中的一體化發展。太榆同城化倡議已提出20多年,但進展緩慢。
從歷史脈絡看,太晉同城化探索始于上世紀90年代。2002年,首條城際公交線路901路開通,同城化進入實質性階段。2011年,山西高校新區開建;2012年,太晉同城化被列為全省“十二五”發展重點,并獲得國務院批準。
近年來,一體化進程似乎按下“加速鍵”。龍城大街、魏榆路快速化改造工程竣工,使太原與晉中形成15分鐘交通圈。目前,太原與晉中已有13條道路具備一體化通行條件。
交通的互聯互通促進了兩地經濟融合。位于晉中的天美杉杉奧特萊斯購物廣場,太原及外地消費者占到60%。元旦期間,該商場客流同比增長5.1%,銷售額同比增長9.7%。交通便利成為吸引省城太原客流的重要因素。
然而,太榆合并的可能性已被官方否定。2023年,官方在回復“太榆同城,榆次并入太原”的話題時明確表示,“太榆合并”并不具備行政區劃管理條例規定的條件。
這意味著行政合并已無可能,一體化成為唯一出路。
03 難點與堵點:為何太晉一體化步履維艱?
太晉一體化推進多年,但深層次障礙依然存在。
行政壁壘是首要障礙。太原與晉中在稅收分成、土地指標上長期爭執不休。陽曲、清徐等郊縣改區進程緩慢,城市框架難以舒展。當成都通過吞并簡陽建設天府機場時,太原連最基本的市域鐵路規劃都難以落地。
產業協同不足也是重要問題。盡管晉中已依托太鋼、吉利等企業,形成特鋼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鏈,但與太原的產業互補程度仍不夠深。兩地的產業規劃仍存在競爭大于合作的現象。
公共服務不均同樣制約著一體化進程。雖然交通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但兩地在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領域仍存在差距,影響了人才和要素的自由流動。
一位經濟領域專家指出,曾有多次大型企業赴太原考察,各環節企業都表示滿意,然而每次到了最終簽約階段都未能成功簽約。這反映出營商環境仍有改進空間。
04 強省會的必要性:太原不能一直“弱”下去
在前不久長春都市圈成為第18個國家級都市圈的背景下,太原作為山西中部城市群的中心,其做強做大的必要性更加凸顯。
從國家戰略層面看,中央已選定合肥、南昌、太原三大都市圈作為中部崛起的重點支持對象。太原市作為山西中部城市群的中心,其發展對于整個中部地區的經濟協調和一體化具有重要作用。
對山西而言,打造強省會是必然選擇。山西本身就是常住人口只有3000多萬的人口小省,太原全市常住人口不到600萬,占比不到山西省的16%。在這種情況下,太原很難擔當起山西全省發展的“火車頭”,相反,它只能跟著山西經濟的大勢走。
山西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石濤指出,路徑依賴會導致制度與產業發展脫節,形成鎖定效應。太原的傳統工業集群已形成穩定利益分配機制和政商關系網絡,新興產業的要素集聚面臨阻力。
同時,山西承擔著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職責使命,必須優先保障能源的穩定供應。煤炭產業對地方財政收入以及就業崗位產生了“穩定器”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府推動改革的動力。
05 破解之道:太原如何實現突圍?
面對困境,太原的突圍需要多管齊下。
產業結構優化是重中之重。太原需要構建“雙螺旋”發展結構:一方面推動煤炭智能開采、煤基新材料等產業攀登價值鏈高端;另一方面培育半導體、氫能等未來產業。這種新舊動能轉換已在太鋼手撕鋼、錦波生物人源膠原蛋白等創新成果中初見端倪。
加速太原晉中一體化是現實路徑。按照“六個一體化”思路,即規劃銜接一體化、產業布局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生態治理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要素配置一體化,推進兩地深度融合。目前,太原晉中“15分鐘交通圈”已真正形成。
優化營商環境是關鍵一環。2022年,太原市在全國營商環境評價中,80%的指標獲評優秀,“獲得信貸”和“勞動力市場監管”兩項指標成為全國標桿。但與其他中部省會相比,太原在營商環境上仍有差距,需要進一步簡化辦事流程、降低企業成本。
融入國家戰略是擴大開放的重要舉措。太原正在構建連接京津冀、中原城市群和關中平原城市群的3小時高鐵交通圈,以及連接雄安新區的2小時城際交通圈。這將極大地促進區域內的資源流動和協同發展。
太原鍋爐集團的轉型故事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這家創建于1958年的老企業,曾因歷史包袱沉重,沒有產品可賣而瀕臨倒閉。通過與清華大學岳光溪院士團隊長達20多年的產學研合作,如今已實現熱電系統產品智能化,企業研發人員占比超過30%。
走進太鍋集團生產車間,自動焊機在系統控制下有序工作,偌大的車間并沒有太多工人,所有的生產進度在系統大屏上一目了然。
放眼全國,成都、西安、鄭州等城市通過強省會戰略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合肥更是憑借“押注式招商”和創新驅動,從長三角“旁聽生”躍升為“優等生”。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太原需要打破“煤老大”的思維束縛,在改革創新中勇闖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