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安震
當前,金融領域面臨著黑灰產蔓延的嚴峻挑戰。不僅嚴重侵害人民群眾和金融機構的合法權益,還對金融市場秩序和金融安全防線構成重大威脅。
10月28日,在“數智化時代下的金融風險防控與協同治理”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平行論壇上,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北京金融監管局、中國政法大學聯合發布了《關于打擊治理金融黑灰產的聯合倡議書》(下稱《倡議書》)。
金融黑灰產,即金融領域黑灰產業,指在金融領域以違法或者形式上不違法的方式獲取不當利益的新興業態。主要涉及不正當反催收、不法貸款中介、惡意逃廢債、非法辦理退保理賠、虛假征信修復、非法薦股等破壞金融管理秩序和侵害財產安全的行為。
金融灰黑產的四大特點
與會人士認為,在互聯網經濟浪潮下,金融黑灰產廣泛依托媒體平臺進行市場營銷和規模擴張,呈現出鏈條化、跨地域化、批量化、隱蔽化等特點。
一是鏈條化。各個環節分工明確,從營銷推廣到違法獲利緊密銜接,形成“獲客-引流-實施-分利”完整鏈條。如不法代理維權中介先通過網絡平臺“引流”,再偽造材料向金融機構施壓,然后獲得不法收益并向消費者收取高額傭金。又如不法貸款中介由網絡平臺引流,到偽造銀行流水、申請貸款資質等材料,再到騙取貸款、瓜分資金,環環相扣。
二是跨區域化。依托線上渠道打破地域限制,違法行為往往涉及全國各地。如反催收黑灰產可通過社交平臺跨省市招募客戶,在多地同步開展惡意投訴。又如非法薦股黑灰產通過直播平臺等新媒體跨區域大范圍引流,先以講授股票等財經知識為名吸引粉絲,再將公開粉絲轉化為私域客戶,非法開展股票推薦服務等。
三是批量化。金融黑灰產通常采用標準化模板和流程操作,模式易復制。如反催收人員使用統一話術慫恿或替代客戶大量、集中向金融機構或監管部門惡意投訴,通過施加壓力迫使相關金融機構滿足減免息費、修改征信等不合理訴求。又如征信修復騙局批量瞄準征信不良人群,開展詐騙活動。
四是隱蔽化。以“維權咨詢師”“債務規劃師”“征信異議投訴咨詢代理”等形式偽裝,掩蓋違法本質。部分不法分子利用金融從業經驗,設計各種名目迷惑群眾規避法律。如不法貸款中介利用大量空殼公司開展違法助貸活動,甚至套取銀行貸款,實施非法放貸。又如非法薦股人員在違法經營一段時間后“換殼”繼續經營,試圖逃避行政監管和司法打擊。
從現實環境來看,金融灰黑產治理面臨多維度挑戰,與會人士認為,在協同機制方面,區域、跨領域的金融協同治理體系尚有待完善,信息共享機制不夠暢通;在法律標準方面,部分行為處于法律灰色地帶,導致司法裁判標準不統一,增加治理難度;在懲治力度方面,金融黑灰產違法成本和收益嚴重失衡,部分行為未被納入刑事打擊范疇或處罰力度偏弱;在平臺治理方面,部分短視頻與社交平臺成為金融黑灰產“引流入口”,相關廣告內容有的“以模糊話語向私域引流”。
三方共同發起倡議
與會人士普遍認為,金融黑灰產治理,需建立司法、監管、行業、平臺與公眾共同參與的防控體系,多方主體協同、持續發力。
基于上述背景,北京市人民檢察院聯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中國政法大學發起倡議:
一是協同共享信息。促進金融風險防控協同,加強信息互通,實現風險事前預警、事中快速響應、事后精準打擊的全流程協作,提升治理效能。
二是聯動健全機制。完善風險監測機制,金融機構落實高風險信息、線索主動報告機制。通過定期開展線索研判,聯合組織專項整治,破解司法辦案難題。
三是規范權益保護。健全投訴舉報處置標準,確保合理訴求“快處快結”。嚴防惡意投訴占用資源,聚焦高頻問題強化源頭治理,保障消費者和機構合法權益。
四是壓實主體責任。明確平臺對入駐主體資質核驗、信息發布及風險事件處置的全流程管控業務,杜絕責任懸空,有效阻斷黑灰產互聯網傳播渠道。強化平臺內容審核,提升對非法中介、網絡黑嘴的識別能力。推動算法流量守正向善,加大黑灰產內容風險提示,助力正向金融教育宣傳。
五是深化多方互動。建立金融監管部門、檢察機關與高校科研機構等多方常態化互動機制,聚焦金融黑灰產新興業態開展聯合法治研究。及時厘清法律適用邊界,形成理論成果與實踐應用的雙向提升,為精準打擊新型黑灰產提供堅實法治支撐。
六是恪守合理維權底線。堅決抵制不正當施壓牟利行為,暢通維權渠道,簡化投訴流程。構建“內部處理-行業調解-仲裁訴訟”階梯式糾紛體系,深化多元化解功能。
七是普及防范教育。借“金融知識普及月”、“金融消費者保護周”等活動開展集中宣教,提升公眾甄別能力,打造全民反黑產氛圍,從源頭端壓縮黑灰產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