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金融科技發展獎”,是金融科技領域最具含金量的獎項,也是銀行等金融機構數字化創新的“風向標”。其中,國有行更是銀行業金融科技實力最強的群體。
與此同時,國有行之間也迎來一場金融科技實力的較量。輕金融發現,最近三年,6家國有行每年均有一等獎項目上榜,獲獎項目均在5個以上。不過,各家銀行獲獎項目的參與完成團隊、科技創新方向、業務賦能領域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數字化競爭格局:有的錨定底層架構自主可控、核心系統建設,有的聚焦AI場景落地、細分業務賦能,有的深耕生態協同、線上線下一體化建設。
央行公示重磅金融科技獎!六大行、中信、浦發銀行等獲得一等獎
一、國有行金融科技獲獎特色拆解
1、工行:一等獎2個(其中1個是合作完成單位之一),3個二等獎,1個三等獎
核心標簽:底層架構、智能風控、行業賦能
看點:2024年,工行的一等獎獲獎數量最多,是唯一獲得兩個一等獎的金融機構,兩個一等獎項目分別瞄準了智能風控、證券期貨基礎設施領域,核心都聚焦于夯實底座、筑牢防線,而且不只局限于工行自身,注重對外賦能。
獲獎項目詳細拆解:
其中,工行金融行業人工智能全棧安全風險檢測平臺建設和應用獲得一等獎。該項目的主要完成人包括:金海旻、敦宏程、蘇建明、趙小建、蔣家堂、葉紅、程佩哲、曠亞和、許嘯、陳天涵、朱臻益、高雨瑤、黃蓉、師英豪、劉華杰。可以發現,該項目由工行總行金融科技部、業務研發中心等部門聯合完成,構建了一個行業級的安全基礎設施,展現了其作為行業領軍者的實力。
此外,工行與中證數據有限責任公司合作項目證券期貨行業基礎數據庫(TOPS工程),也獲得一等獎,突破了金融數據跨領域整合瓶頸,成為資本市場基礎設施數字化的標桿。
在工行的二等獎獲獎項目中,“集團一體化智能風控體系ERM5.1建設”比較有特色。《金融電子化》等公開資料顯示,企業級智能風控平臺ERM5.1于2024年1月一期投產,依托工行數據中臺體系與9+X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形成風險視圖、計量、預警、決策4個企業級服務中心(以下簡稱“4E”中心),夯實企業級風險數據服務底座。ERM5.1定位于建立集團風險管理的“中央廚房”,實現對風險數據、視圖、模型、預警、策略等風險要素(“原材料”)與加工、應用(“菜品和預制菜”)管理的企業級、統一化、集約化轉型升級,為集團輸出核心風控能力,推動智能化風控提質增效。
此外,工行還有企業級板塊化生產運營管理體系建設、金融領域智能研發體系建設與應用等項目獲得二等獎,商業分析軟件產品轉型替代獲得三等獎。
2、建行:1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其中一個是合作完成單位之一)
核心標簽:核心下移、AI賦能、一線提效
看點:建行的獲獎項目,集中于硬核技術攻關的同時,也注重以底層架構革新支撐上層業務創新,其“幫得”客戶經理全功能AI助理項目,將AI能力直接輸送至一線,實現效率提升。
獲獎項目詳細拆解:
其中,“主機核心銀行系統全面下移工程”獲得一等獎。項目主要完成人,包括金磐石、張曉東、趙立才、白彧斐、顧凌、王大泉、唐成山、陳軍、陳德鋒、張義、武想益、劉艷、計劍晶、徐揚、余豐毅、魏萌、楊素雯、李達、丁陳飛、楊晗琦、方偉。
資料顯示,建行2020年12月形成分布式銀行核心系統基礎版本,2021年3月搭建一套并行驗證的分布式銀行核心系統,開啟雙機并行驗證工作,2021—2023年,37家一級分行分三批成功完成境內對私核心業務主機下移。2024年4月境內對公核心業務完成下移。2024年1月智利分行,2024年6月歐非、美洲共16家機構,2024年7月亞太、中德銀行、霍爾果斯相繼完成核心業務下移,至此建設銀行核心系統主機下移工作全部完成。
在推進核心系統主機下移過程中,建設銀行主要進行了以下四方面技術攻關。一是基礎分布式平臺建設。二是應用系統功能建設。三是數據遷移和比對。四是雙機并行驗證。主機下移后,建設銀行境內外全量核心業務由分布式系統承載運行。
建行的二等獎獲獎項目“幫得”客戶經理全功能AI助理2024年推出。資料顯示,該項目以人工智能“大模型+小模型”架構路徑對客戶服務進行“全流程”再造升級,經營策略實現從總部數字大腦生產后直達一線,幫助客戶經理精準捕捉營銷服務機會、提升客戶經營成功率,大幅降低員工操作時間與學習成本。2024年,“幫得”智能助理總交互次數3,463萬次,為全行3萬名對私客戶經理服務,專營客戶經理平均深度服務客戶數從原來的200人增加到600人。
此外,建行“GIS+AI”雙核驅動的ESG風險管理與綠色金融場景應用、企業級集約運營平臺也獲得了二等獎;建行西藏分行作為四個參與機構之一,參與的西藏金融數據中心建設規范,以及AI智慧反洗錢系統獲得三等獎。
3、農行:1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1個三等獎。
核心標簽:頂層設計、業務架構、平臺化
看點:農行的獲獎項目聚焦企業級基礎能力建設,同時注重體系化建設。從業務架構到網絡安全,再到研發云平臺,農行正在構建一套標準化、可復用、高效率的開發與運營體系。
獲獎項目詳細拆解:
農行數智驅動的企業級業務架構建設實踐獲得一等獎,公開資料中沒有找到該項目的系統資料。從主要完成人看,包括趙煥芳、趙存超、耿博、陳宏曉、劉龍、孫琳、王曉、唐守忠、劉一陽、王鑫毅、雷世堯、耿曉陽、劉惠民、張麗彪、陳煒釗、鄭磊、杜國平、劉文靜、郄文博、司忠平、陳尊,該項目主要由農行研發中心完成。
一般而言,企業級架構是銀行頂層設計之下、面向未來創新的IT架構轉型重大項目,集中了最前沿的新技術創新,也關乎未來科技競爭力的集大成項目。從公開資料看,農行近年來積極打造企業級業務架構,實現企業級功能共用、數據共享、基礎統一。同時,提升企業級IT架構,完善“薄前臺、厚中臺、強后臺”的應用架構,以技術驅動為主體,形成業務拉動與技術驅動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技術創新格局。
農業銀行研發中心總經理在《金融電子化》撰文指出,農行緊密圍繞服務鄉村振興、服務實體經濟、防范金融風險三大任務,持續提升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水平。目前,農行初步形成一套可以適應數字金融發展新局面,涵蓋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的全棧式金融科技體系,為農業銀行高質量服務8億客戶提供了平穩、安全的科技支撐。
此外,農行基于統一底座的全融合網絡安全防護系統、云速精算-高性能分布式會計核算平臺、集團一體化研發云平臺3個項目獲得二等獎,柜面創新工程獲得三等獎。
4、中行:一等獎1個,二等獎1個,三等獎5個(其中一個是合作完成單位之一)
核心標簽:架構轉型、智能風控、全球化
看點:中行的金融科技創新將技術轉型與國際化戰略深度綁定,其科技項目帶有鮮明的“中行烙印”。無論是“面向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集團級全面風險管理智能化平臺”,還是參與“硬錢包創新應用”,都緊密圍繞其跨境金融優勢和服務國家戰略的定位。
獲獎項目詳細拆解:
其中,IT架構全面轉型戰略工程項目獲得一等獎。主要完成人包括刁鳳圣、楊志剛、樊莉、谷方方、王倩、徐萬鑫、梁宏雨。
中行深入推進中國銀行IT架構轉型,自2020年起啟動了中銀技術平臺體系建設工作,經過近4年的建設,技術平臺體系不斷完善,全面支撐中國銀行信創工程建設和企業級架構轉型,提升了全行金融科技創新能力和敏捷交付能力。
中國銀行軟件中心副總經理在《金融電子化》指出,中國銀行企業級技術平臺基于企業級IT架構規劃,在架構設計上打破了傳統的“豎井模式”“中間件模式”,為應用系統提供“企業級平臺化”的統一技術底座,大幅降低應用開發的難度和復雜度。無論是總行產品、還是分行、綜合經營公司產品,都可以快速基于平臺級能力實現業務研發和推廣,全面提升了系統開發、運行、運維質效。
該行技術平臺在建設中實現了多個創新和突破,通過技術平臺建設搭建了1套技術底座、2套體系賦能全集團業務發展。在項目建設中,攻克分布式領域8大難題,實現大數據領域的2個智能驅動,在智能運維領域實現了雙向提升,并且在全部能力實現自主可控的前提下,實現工藝、標準、隊伍建設的新突破。
此外,新形勢下面向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集團級全面風險管理智能化平臺獲得二等獎。中行作為4個完成單位之一,參與“具備掃碼支付能力的硬錢包創新與應用”獲得三等獎。此外,還有集約運營智能化建設項目、構建適應時代的票據服務能力項目、住建部公積金中心管理住維資金試點系統建設項目、債務融資工具存續期智能監測平臺,等4個項目獲得三等獎。
5、交通銀行: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2個(其中一個是合作完成單位之一)
核心標簽:普惠金融、場景生態
看點:交行的獲獎項目聚焦細分業務創新,包括了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支付錢包創新等領域,一等獎獲獎項目由兩位總行副行長牽頭完成。
獲獎項目詳細拆解:
公開資料中未找到一等獎獲獎項目普惠金融零售業務新模式及生態體系建設的相關信息。不過,公開資料顯示,交行以技術和數據賦能普惠金融,營造場景生態,推動金融服務方式變革。尤其是構建開放銀行,賦能生態場景,踐行普惠金融。
該項目主要完成人,包括周萬阜、錢斌、林驊、劉雷、周曦、宋占軍、李肇寧、韓冬、王志偉、李銳、虞笑韻、韓靜、李志城、涂文斌、陳曉、張毅、劉煥瑾、王浩、唐君超、葉俊成、朱輝輝。其中周萬阜、錢斌均為交行副行長,林驊現任交行業務總監(零售與私人業務),劉雷為交行金融科技部總經理,宋占軍為交行軟件開發中心總經理,李肇寧為網絡金融部總經理,韓冬為太平洋信用卡中心總經理。
此外,交行集團一體化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基于隱私計算的數據要素金融產業化應用及創新獲得二等獎。“數智慧審”審計工作平臺,以及作為4個完成單位之一參與的“具備掃碼支付能力的硬錢包創新與應用”獲得三等獎。
6、郵儲銀行: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1個
核心標簽:分布式核心、線上線下一體化
看點:“分布式公司業務核心系統”是郵儲銀行繼個人核心系統后的又一里程碑。這標志著郵儲銀行徹底完成了核心系統的現代化改造,實現了從“跟隨”到領跑的跨越。該項目由郵儲銀行總行行長、副行長等牽頭。線上線下一體化平則圍繞其零售金融轉型與賦能。
獲獎項目詳細拆解:
一等獎項目“數智驅動的大型銀行分布式公司業務核心系統”,主要完成人包括了劉建軍、杜春野、牛新莊、徐朝輝、胡軍鋒、汪航、吳之雄、賀陽、劉現民、張蘭英、耿黎、鄧萍、葛曉麗、朱禮華、楊茉、任力強、汪麗霞、董曉羽、張放、張志鵬、黎育龍。主要完成人中,劉建軍為郵儲銀行行長,杜春野、牛新莊為郵儲銀行副行長,足見該項目在郵儲銀行內部的重要性。
資料顯示,20204年10月23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新一代公司業務核心系統實現全面上線、圓滿收官,系統運行整體效率較之前提升10倍以上。該系統建設于2022年3月啟動,2024年1月實現全面投產上線,2024年10月完成全量客戶遷移,整體建設歷時2年半。以新一代公司業務核心系統建設為契機,郵儲銀行全面優化IT架構,大幅提升系統性能,重塑核心交易流程,有效提升客戶體驗,為全行培養數字化人才隊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公司金融數字化轉型、提升企業競爭力打下堅實基礎。
一是攻堅關鍵核心技術,為更高水平推進銀行核心系統國產化樹立標桿;二是全面提升服務質效;三是強化業務支撐能力,通過郵儲銀行特色實施工藝敏捷創新,設計出5000多個可靈活裝配的標準化“元構件”,全面、快速響應各類用戶需求,用戶使用更加便捷高效;四是培育數字人才團隊。
此外,以客戶為中心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金融服務平臺、聚焦端到端科技資源組合管理的價值評估體系創新實踐獲得二等獎;基于交易鏈的多中心網絡安全智能化協同平臺獲得三等獎。
二、四大趨勢:讀懂銀行金融科技的未來
誰的金融科技獎“含金量”更高?答案或許并非唯一。更加關鍵的,是如何從中找到未來創新與發展的趨勢,將技術優勢持續轉化為特色業務與競爭力。綜合來看,輕金融認為2024年金融科技獎體現了如下趨勢。
一是大型銀行與中小銀行金融科技發展速度差異,大型銀行提速。一方面,大型銀行金融科技項目開始從自身架構走向行業探索。如工行獲得金融行業人工智能全棧安全風險檢測平臺建設和應用這一項目,即是構建了行業性的平臺與應用;另一方面,大中型銀行獲獎的金融科技項目更多企業級的體系構建,小型銀行則更多是單點突破,從核心系統到管理運維再到細分業務領域實踐。
二是AI大模型加速應用:據輕金融統計,銀行業獲獎項目中,18個項目與智能有關,8個項目與AI有關,7個項目與大模型相關。AI大模型正在加速在內部管理運營、研發、風控、數據體系以及核心業務場景應用。例如,農行數智驅動的企業級業務架構建設實踐項目,建行則推動了“幫得”客戶經理全功能AI助理與“GIS+AI”雙核驅動的ESG風險管理與綠色金融場景應用,工行構建了集團一體化智能風控體系ERM5.1。AI正在從后臺的分析工具,走向前臺的決策伙伴和員工的智能助手,其商業化應用已進入深水區,深入到了核心業務。
三是金融科技加速業務賦能,加快行業賦能。一等獎項目中,包含了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零售、公司業務、信用卡等業務領域的應用項目,覆蓋了綠色金融、零售、公司業務、產業數字金融、同業業務、信用卡、財富管理、鄉村振興、票據業務、養老金融、普惠金融、供應鏈金融等領域。大型銀行的科技競爭,已不再局限于自身效率的提升,如工行的AI安全平臺、中行的硬錢包標準,都標志著大行正從修煉內功轉向輸出行業標準與基礎設施。
四是金融科技的競爭差異化。科技的魅力在于,銀行用在哪里,它就在哪里發揮作用。在眾多獲獎的金融科技項目中,可以看到金融科技在各類銀行中差異化應用,這也為未來銀行差異化競爭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