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記者 張玫 北京報道
近日,上海證監局一紙行政處罰決定書,將又一例“老鼠倉”案公之于眾。
基金經理楊某嘉在其管理的產品虧損近40%的同時,利用職務便利指導他人進行趨同交易,最終被處以50萬元罰款。
趨同交易被罰
盡管處罰決定書中隱去了機構名稱,但通過履歷比對,多方媒體確認被罰的“楊某嘉”即海富通基金前基金經理楊寧嘉。
對此,10月26日,《華夏時報》記者向海富通基金相關人士進行詢問,截至發稿記者未收到回復。
處罰決定書顯示,楊某嘉先后擔任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股票分析師、高級股票分析師、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
監管查明,楊某嘉在擔任基金經理期間,負責產品投資決策及指令下達,能夠知悉基金持倉、交易明細等未公開信息。
他利用這一便利,明示、暗示陳某東通過其實際控制的證券賬戶進行交易,該賬戶與楊寧嘉管理的基金發生明顯趨同交易。
所謂趨同交易,是指證券從業人員在機構操作前后,指使他人或使用個人賬戶買賣相同股票,以牟取不正當利益,屬于典型的“老鼠倉”行為。
《證券投資基金法》第二十條第六項明確禁止基金從業人員“泄露因職務便利獲取的未公開信息,進行交易”。
對此,上海證監局對其作出責令改正并罰款50萬元的行政處罰。
在任期間業績不佳
資料顯示,被認為是處罰決定書中“楊某嘉”的楊寧嘉歷任海通國際證券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師助理、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行業研究員。其2017年5月加入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歷任股票分析師、高級股票分析師、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2024年10月份卸任了所管基金產品的基金經理。
值得注意的是,楊寧嘉在任期間的投資能力堪憂。
他管理時間最長的海富通電子傳媒股票 A(006081)和C(006080),任職長達 3 年又 44 天,任職回報分別低至 -37.79%、-39.31%,大幅跑輸業績基準;自 2022 年 12 月起管理的海富通新內需混合 A(519130)和C(002172),在任 1 年又 317 天,區間回報分別為 -19.69%、-19.84%,同樣顯著落后基準。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2024年6月接手的海富通數字經濟混合基金,楊寧嘉僅管理100多天便倉促卸任,而這只基金成立于2024年6月13日,成立不足一年,就在2025年5月宣告清盤。
清盤前基金資產凈值僅剩36萬余元,份額較成立時縮水99.87%,幾乎淪為“迷你基金”的極端案例。
《華夏時報》記者10月26日、27日向海富通基金相關人士詢問楊寧嘉事件相關問題,對方表示“不回復了”。
合規風控受到關注
楊寧嘉案,讓海富通基金的合規短板再次暴露在聚光燈下。這家成立于2003年的首批中外合資基金公司,本應憑借國際股東背景構建嚴密的合規體系,卻在7年內兩次曝出“老鼠倉”丑聞。
2018年,海富通前基金經理謝志剛因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52只股票,成交金額5565萬元,非法獲利270萬元,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五年,并處罰金300萬元。
而楊寧嘉案發生在2024年,彼時AI監控、大數據比對等技術已在行業普及,卻仍發生了違法違規行為,這讓外界對該公司內部監控系統性疏漏的質疑聲響起。
此外,楊寧嘉2024年10月以“個人原因”離任,海富通基金未披露任何異常,公司當時是否知曉有違法違規行為出現?
2025年4月,海富通基金迎來新任董事長謝樂斌,其此前擔任國泰君安首席風險官,是業內公認的“風控專家”,被寄予完善公司治理的厚望。
楊寧嘉案并非個例,近年來“業績慘淡且違規操作”已成為公募行業不容忽視的怪象。2025年8月,天津證監局披露的國壽安保基金前基金經理李丹案同樣令人咋舌:李丹操縱賬戶趨同買入金額近3312萬元,最終交易以虧損收場,其管理的國壽安保核心產業基金在任內回報為-7.77%,在同類產品中排名處于后10%。
科方得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基金經理利用未公開信息進行交易的行為嚴重違背職業道德和法律法規,不僅損害了投資者利益,也擾亂了金融市場秩序。中國證監會始終對這類違法行為保持零容忍態度,堅決依法打擊,維護市場公平公正。對于李丹案,監管部門已經依法處理,展現了監管的嚴肅性和有效性。“我們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資本市場將越來越規范,投資者權益將得到更好保護。同時,我們也提醒所有市場參與者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共同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