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張雪)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重構的當下,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發展的核心引擎,而金融如何為其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更是關乎未來的時代命題。
10月29日,在北京證券交易所承辦的“創新 合作 開放——全球經濟重構中的科技創新與金融服務”專題論壇上,來自新加坡交易所、中金公司、倫敦證券交易所、韓國交易所、香港交易所等全球多家重要金融機構的代表齊聚一堂,圍繞金融服務科技創新、資本市場國際化、企業出海與產業升級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共同探討在全球經濟格局重構背景下,金融如何更好賦能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的融合發展。
一個共識正在凝聚:金融服務正從傳統的融資工具,升級為構建新質生產力的生態級賦能系統。
全球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新趨勢
新加坡交易所集團董事總經理陳慶首先勾勒了新加坡作為中資企業出海“支點”的畫像。她表示,新交所憑借其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透明高效的監管環境及多元的投資者結構,正通過REIT、二次上市、跨市場上市等多種渠道,助力科技型企業連接國際資本。
無獨有偶,香港交易所環球上市服務部副總裁張曉夏則用亮眼的數據展現了港股市場的強勢回歸。她認為,今年以來港股IPO集資額重返全球第一,尤其得益于18A、18C等上市章節為生物科技、特專科技企業開辟的靈活上市路徑,以及全球最高效的再融資機制,為資金密集型的科技企業提供了持續的生命線。
視線轉向歐洲,倫敦證券交易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艾德華分享了其另類投資市場(AIM)扶持中小企業超過30年的成功經驗。他特別強調,倫交所正通過數字化平臺和智能合約等創新技術,為企業提供從私募到公開市場的全鏈條服務,推動資本與創新實現更深度的融合。
如果說上述交易所展現了成熟市場的創新活力,那么韓國交易所則提供了市場結構優化的范例。其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芮兌昊系統介紹了韓交所的多層次市場,并重點分享了“企業價值提升計劃”在推動上市公司治理優化與股東回報方面的顯著成效。他還提到,中韓ETF互聯互通及共同指數的推出,為兩國資本市場的深度合作架起了新的橋梁。
開放合作成共識
盡管各市場路徑各異,但論壇傳遞出一個強烈的共識: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單一市場都無法滿足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融資與發展需求,加強跨境合作、推動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是必然選擇。
這一點在多家交易所的實踐中得到印證。
新交所與港交所均指出,多地上市、跨市場融資已成為企業國際化戰略的標配。
倫交所和韓交所在數字化金融基礎設施、夜間交易機制等方面的創新,也共同展現了全球金融基礎設施正通過技術賦能與制度協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整體效能。
在交易所積極構筑創新土壤的同時,金融機構自身也在完成從“融資中介”到“生態伙伴”的角色蛻變。 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張一鳴的分享,深刻闡釋了這一趨勢。
他從投資銀行視角出發,強調了“投行+投資+研究”三位一體模式在支持“專精特新”和硬科技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通過分享寧德時代港股上市、聯影醫療大規模詢價轉讓等標桿案例,揭示了現代投行如何通過引入國際長期耐心資本、設計跨境收益互換等創新金融工具,為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布局和核心技術攻關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陪伴與賦能。
中金公司的實踐則進一步表明,通過QFII、收益互換等工具,可以精準引導國際資本投向中國科技企業,助力構建“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
與會嘉賓的普遍共識是,隨著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金融體系不再是幕后的資金提供者,而是走向前臺,成為組織生產要素、催化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隨著各國資本市場進一步的開放與融合,金融服務將更深度地嵌入從技術研發、產業培育到全球競爭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