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運城11月2日電 (李庭耀 楊秀文 楊一敏)“該地塊夏玉米折算14%標準含水量后畝產達832.24公斤,疊加今年同一地塊冬小麥765.76公斤/畝的產量,成功實現麥玉周年畝產1598公斤的'噸半糧'目標,標志著這項高產創建技術正式從專家試驗田邁向百姓生產田,為全國糧食產能提升注入山西動能。”金秋時節,由農業農村部玉米專家指導組成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薛吉全領銜的專家組,在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裴社鎮大澤村由山西農業大學建設的500畝夏玉米耕播優化水肥精量綠色高產栽培技術示范田現場實收測產。
實收測產現場。 葉小帥 攝本次測產嚴格遵循《全國糧食高產創建測產驗收辦法(試行)》,專家組在500畝示范田內實地選取11.54畝代表性地塊,通過鮮果穗稱重、出籽率核算、籽粒含水率檢測等全流程規范操作,最終精準核定夏玉米畝產數據。
“今年前期干旱、中期高溫、后期寡照,不利天氣持續疊加,仍能實現如此高產,充分驗證了這項技術的抗逆性、穩定性與實用性。”薛吉全在測產現場明確表示,該技術體系為黃淮海地區麥玉一年兩熟種植模式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范式,建議加快在糧食主產區落地應用。
此次500畝大面積示范田的突破,關鍵在于集成六大核心技術:夏玉米搶時早播,破解麥玉輪作生育期矛盾;水肥精準調控,提升水肥資源利用效率;良種合理增密,充分挖掘品種產量潛力;耕控調控促根,增強作物抗逆能力;營養葉面噴補,應對生長關鍵期脅迫;病蟲害綜合防控,保障田間作物穩健生長。
“這套技術不僅聚焦高產,更兼顧綠色高效,為夏玉米乃至周年糧食穩產高產筑牢科技根基。”研發團隊核心成員、山西農業大學教授薛建福介紹。
技術落地與服務推廣同步推進。在夏玉米機收作業現場,研發團隊的王月超博士為聞喜縣的種糧大戶開展冬小麥高質量晚播技術培訓,同步發放補種、補肥、補墑、補管、促弱轉壯的“四補一促”技術明白紙,將實驗室里的專業技術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田間實操指南”,幫助種植戶快速掌握關鍵技術要點。
山西農業大學校黨委書記廖允成表示,團隊將以此次500畝示范田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優化技術參數、細化操作流程,聯合地方農業部門構建“專家+技術員+種植戶”的三級推廣鏈條,為山西省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筑牢科技支撐,也為全國糧食主產區破解“高產不高效、穩產有難度”難題貢獻山西智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