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沙11月3日電 (記者 魯毅)再次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十八洞村入選聯合國“最佳旅游鄉村”,立體交通網絡讓“湘西好物”出山出海……2020年至2024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區生產總值從725.1億元增長到855.9億元,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特色產業蓬勃發展。
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湘西州專場3日在長沙舉行,一系列亮眼數據與發展案例的發布,集中展示了湘西州近年來的建設成就。
11月3日,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湘西州專場在長沙舉行。傅聰 攝特色產業賦能 綠色發展提質增效
湘西州立足生態文化資源優勢,確立以生態文化旅游為主導、新型工業和特色農業協同發展的產業路徑。
文旅產業成為拉動湘西州發展的“主引擎”。五年來,當地接待游客人數從4206.2萬人次增長至6204.2萬人次,旅游總收入從388.8億元躍升至691.3億元,年均增速分別達10.2%和15.5%。
工業轉型步伐加快,2025年前三季度,湘西州6個制造業重點行業產值保持兩位數增長,瀘溪縣高性能鋁基復合材料產業集群入選湖南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培育對象。農業特色產業面積突破400萬畝,建成全國優質富硒獼猴桃、百合、煙葉基地和全國重要茶葉基地。
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湘西州探索生態價值轉化新路徑,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五年來,湘西州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0%以上,國省控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均達100%。2021年至2024年GDP單位能耗下降15.7%,提前完成“十四五”省定目標任務。
今年國慶假期間,湘西鳳凰古城游客如織。中新網記者 楊華峰 攝打開山門 立體交通聯通世界
隨著高速成網、高鐵跨境、航空高飛的立體交通格局形成,湘西州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吉首東站開通高鐵超70趟班次,湘西邊城機場通航兩年來已開通7條航線12個航點,今年截至目前,旅客吞吐量達30.4萬人次,同比增長145.1%。
湘西州發揮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優勢,積極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區域發展戰略,加強招商引資、經貿合作、市場開拓,開放型經濟不斷壯大。
五年來,湘西州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年均增長15%以上,與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往來。今年前三季度,湘西州外貿進出口增速位居湖南前列,氮化錳、微細球形鋁粉產量分別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80%和23%。
民族團結結碩果 民生福祉持續改善
湘西州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充分發揮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脫貧地區、西部大開發地區等政策疊加優勢,加快構建湘西特色優勢產業體系,為各民族共同富裕打下堅實基礎。
2020年至2024年,湘西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79萬元、1.12萬元,分別提高到3.43萬元、1.49萬元,年均增長5.3%和7.3%。其中,中國精準扶貧啟航地十八洞村農民2024年人均純收入達2.8萬元,并帶動周邊7個村農民人均純收入提升至1.7萬元。
五年來,湘西州民生投入力度持續加大,財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穩定在72%以上。城鎮新增就業11.4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穩定在75萬人。教育醫療水平顯著提升,在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中成績大幅躍升,體教融合經驗全國推廣;人均預期壽命較2020年提高1.3歲。
湘西州委副書記、州長陳華表示,這五年,湘西州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展望“十五五”,將扛牢精準扶貧首倡地政治責任,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南實踐中貢獻更多湘西力量、展現更大湘西作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