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通訊-地球與環境》和《科學數據》北京時間9月25日夜間同時各上線一篇海洋生態學論文稱,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沉沒于海洋的彈藥及船舶殘骸,已成為野生動物家園。
《通訊-地球與環境》論文顯示,在波羅的海海床棄置的部分二戰彈藥上生存的海洋生物,竟多于在其周圍沉積物上生存的海洋生物,如果有一個硬表面的棲息地,部分海洋生物就能耐受高濃度的有毒化合物。該結果還揭示來自人類沖突的廢棄物如何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科學數據》發表的一項繪制美國馬里蘭州一戰沉船艦隊地圖的研究,也得出類似結果信息。
當“幽靈艦隊”的殘骸相互交疊時,便形成了這種新型的人為影響棲息地(圖片來自杜克大學海洋機器人與遙感實驗室)。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據介紹,在1972年倫敦的《防止傾倒廢物及其他物質污染海洋的公約》簽署前,未使用爆炸性彈藥的處置方式通常為傾倒入海。這些彈藥往往含有對海洋生物有劇毒的化學物質,但硬金屬外殼或能為海洋生物提供一個適宜生存的表面。
《通訊-地球與環境》論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德國Senckenberg海洋研究所和奧爾登堡大學A. Vedenin和同事合作,在2024年10月用一個遠程操控潛水器考察了波羅的海呂貝克灣新發現的一個彈藥傾倒處,他們拍攝這些彈藥并分析從傾倒處采集的水樣,還調查了附近兩個沉積區以作對比。
錦葵灣“幽靈艦隊”中Benzonia號沉船的合成圖像(正射鑲嵌圖)(圖片來自杜克大學海洋機器人與遙感實驗室)。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論文作者說,這些廢棄彈藥為V-1飛彈的彈頭,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末期使用的一種早期巡航導彈。他們發現,這些彈藥上存在的海洋生物(平均為每平方米約4.3萬個生物體)遠多于沉積物上的海洋生物(每平方米約8200個生物體)。其他研究也在該海灣的天然硬表面上記錄過類似規模的海洋生物豐度。水中的爆炸性化合物(主要為TNT和RDX)濃度差異巨大,從每升僅30毫微克到被認為對海洋生物有潛在致命毒性的每升達2.7毫克。
論文作者認為,與附近的沉積物相比,生活在彈藥硬表面的優勢超出了暴露在化學物質中的劣勢。他們指出,生物體主要發現于彈殼而不是裸露的爆炸性物質,推斷這可能顯示出生命體在努力減少它們對化學物質的暴露。不過,雖然這些彈藥目前是該海灣的一個重要棲息地,但用安全的人造表面取代它們有望進一步幫助當地的生態系統。
論文作者使用的遙控潛水器“藍熊船長”(圖片來自Ilka Thomsen, GEOMAR)。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在《科學數據》發表的另一項研究中,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美國杜克大學海洋實驗室David W. Johnston和同事合作,對目前位于美國馬里蘭州波托馬克河上錦葵灣、“幽靈艦隊”全部147艘船舶殘骸的高分辨攝影地圖,進行分析研究發現,這些船建造于一戰期間,但在1920年代末被人為燒毀和沉沒,它們的殘骸如今是各種野生動物的棲息場所,如鶚和大西洋鱘。
論文作者將2016年用無人機拍攝的整個艦隊的高分辨照片進行組合并創造了該地圖,他們認為,該地圖或有助于今后對該艦隊進行考古學、生態學和文化方面的研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