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新華社北京8月1日電 題: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 常態化開展政策預研儲備——國家發展改革委解讀當前經濟形勢
新華社記者魏玉坤、張曉潔
上半年中國經濟運行態勢如何?下半年宏觀調控政策如何發力?針對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國家發展改革委1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進行了分析解讀。
上半年我國經濟穩中有進、好于預期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周陳表示,上半年我國經濟穩中有進、好于預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主要宏觀指標表現良好,經濟運行彰顯強大韌性。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3%,就業、物價和居民收入總體穩定。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8.8%,進出口規模站上20萬億元臺階。
“關于下一步經濟工作,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已作出全面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堅決抓好貫徹落實。”周陳說。
周陳表示,一方面,持續發力、適時加力實施好已部署的各項政策舉措,堅定不移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特別是繼續推動穩就業穩經濟若干舉措陸續出臺實施,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增強靈活性、預見性,將外部壓力轉化為內生動力,穩住經濟大盤。另一方面,加強經濟監測預測預警,常態化開展政策預研儲備,不斷完善穩就業擴內需政策工具箱,根據外部環境變化及時推出,統籌今明兩年政策銜接、工作銜接,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
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
國家發展改革委體制改革綜合司司長王任飛表示,近年來,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取得積極成效:一是“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市場基礎制度逐步健全,市場基礎設施持續完善。二是社會共識明顯增強,公平競爭理念深入人心。三是建設效果不斷彰顯。今年上半年,全國跨省區交易電量同比增長18.2%。1至4月,全國省際貿易銷售額占全部銷售收入比重為40.4%,較上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
王任飛說,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發揮好牽頭部門作用,研究制定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行動方案。進一步規范政府行為尺度,制定《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行為防范事項清單》。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扎實開展市場準入壁壘清理整治行動。
持續做好擴消費工作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也是民生幸福的“晴雨表”。
周陳表示,上半年消費有三個主要特點:一是增速加快,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長5%,增速較一季度提高0.4個百分點;二是亮點增多,限額以上家電、通訊器材零售額同比增長30.7%、24.1%,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40.3%;三是環境更優,各部門圍繞落實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出臺了多項重大政策,舉辦形式多樣的促消費活動。
“消費持續健康發展是供需雙向奔赴的結果。”周陳說,下一步,將著力推動增強消費能力,加快落實穩就業穩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若干舉措,促進居民收入穩步提升。培育服務消費新的增長點,落實《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部署,推動地方有序減少消費限制。持續優化消費供給,積極培育國貨“潮品”,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消費,加力創新應用場景。
全國電力供應平穩有序
近期,各地氣溫攀升,能源保供工作進入迎峰度夏的關鍵期。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聞發言人蔣毅表示,目前全國電力供應平穩有序,各地用電需求得到較好保障。
據介紹,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充分發揮煤電油氣運保障工作部際協調機制作用,主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保障源頭供應。指導各地做好電煤產運需銜接和發電用氣協調,保障一次能源供應充足穩定。二是提升頂峰能力。持續加強各類常規電源運行管理,統籌新能源發電支撐作用和火電兜底保障作用。三是加強余缺互濟。積極通過電力中長期合同、現貨市場、應急調度等方式開展跨省跨區電力調度。四是優化需求側管理。綜合運用分時電價、需求響應補貼等方式,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和電力有序供應。五是強化應急處置。緊盯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第一時間組織電力企業高效開展應急處置和搶修復電工作。
加快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
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改革要動力,以改革激活力。
王任飛表示,為更好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將加快推動一些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
一是緊扣擴內需穩經濟深化改革。推動出臺實施促進服務消費、首發經濟、數字消費等舉措,健全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體制機制,研究促進民間投資發展的政策舉措。
二是緊扣破解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深化改革。統一政府行為尺度,進一步明確招商引資鼓勵和禁止的具體行為,治理和防范有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行為和做法,依法依規整治企業無序競爭。
三是緊扣培育發展新動能深化改革。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環境,加快制定一批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出臺培育和開放新場景的政策舉措。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深入探索數據等新型要素確權和參與分配的實現路徑,促進各類生產要素順暢流動、高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