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蒞攝
"> 李華軍(左二)在與工作人員討論技術方案。
劉??蒞攝
人物小傳
李華軍,1962年2月生,山東廣饒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海洋工程專家。他長期從事海洋工程結構與水動力學及海工裝備研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及光華工程科技獎等,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
他帶領團隊圍繞海洋資源開發等國家重大需求,在新型海工結構的設計施工與安全運維、海工裝備研發等領域作出突出貢獻,提升了海洋工程領域的理論與技術水平及重大工程實踐能力。
海洋工程是建設海洋強國的“硬支撐”和“加速器”,直接服務于國家戰略資源與能源安全保障以及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海洋工程專家李華軍院士團隊攻克海洋工程設計理論、安全施工與運行中的相關技術難題,推動海工裝備產業向高端邁進,不斷推動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事業向深遠海發展。當前我國海洋工程技術發展現狀如何?接下來的研究重點在哪里?記者走進中國海洋大學,與李華軍院士進行了對話。
“沒有先進海洋工程技術支撐,海洋強國建設便無從談起”
問:當前,我國海洋科技創新駛入快車道,海洋工程技術在其中具有怎樣的價值?
答:在開發利用海洋空間、獲取海洋資源過程中,需要建造大量的海堤、碼頭、人工島、采油采礦平臺等設施,這些設施常受到海浪、臺風、洋流的拍打和沖刷,且所處的海底地形與地質條件復雜多變,設施一旦失穩損壞,就會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環境破壞等,海洋工程要確保人員和設施在海洋中的安全。
發展海洋工程牽引著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智能控制等產業鏈升級,在應對氣候變化、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以及海洋治理能力方面,海洋工程技術的作用日趨顯現。可以說,沒有先進海洋工程技術支撐,海洋強國建設便無從談起。
前幾年,我們團隊聚焦近淺海資源開發利用,研發的“近淺海新型構筑物設計、施工與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突破復雜海況下海工結構施工安全技術瓶頸,有效解決了近淺海工程長期面臨的惡劣海況施工難、環保風險高等問題,已應用于國內外30余項重大工程,為加強海洋科技攻關提供了堅實保障,在我國海洋科技創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問:我國海洋工程技術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答:目前,我國在近淺海工程領域的技術日趨成熟,但在深遠海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差距。深海油氣礦產勘探開發、深遠海大型漂浮式風電、深遠海養殖產業……當前,在智能化浪潮驅動下,深遠海開發日漸提速,深遠??臻g利用探索加速。探索深遠海,離不開海洋工程的支撐。所以要推動海洋強國建設,海工裝備必須走向深遠海。
問: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加快走向深遠海,您和團隊作了哪些貢獻?
答:深遠海開發不同于近淺海,需應對極端環境、技術空白和系統集成等挑戰。近淺海以波浪、地質問題為主,深遠海則需攻克超高壓、低溫、極端環境下裝備可靠性及能源供給等難題。
近年來,我們團隊聚焦海洋多場環境耦合機制、多體結構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應等難題,開展深度產學研用合作,研發多款海工裝備。比如,海底管纜挖鋪埋一體化施工作業裝備,可在千米級深海環境中執行海底光纜、電纜及管道鋪設任務;全裝配化深水建筑物一體化施工裝備,可以實現深遠海施工作業。這些科研成果為我們加快走向深遠海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進行科研攻關必須有一股韌勁”
問:從一名播種機廠技術員到選擇研究海洋工程技術,您有著怎樣的心路歷程?
答:剛工作時,看到我們機械設備的技術水平落后,我就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工程技術科研出一把力。
1981年夏天,我在山東工學院讀書期間,學校組織我們到青島實習。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大海,大海的壯闊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那時沒想到,未來會投身海洋工程的科研工作中。大學畢業后,我被分配回老家山東省廣饒縣的播種機廠工作,并努力鉆研技術創新。當時,我設計出了一款可以燒開水的太陽灶。
欣喜之余,我也深感自身創新創造能力有限,需要繼續學習,于是決定報考研究生。1983年8月,我考入大連工學院船舶工程專業,從此與海洋結緣。研究生階段,我跟隨郭成璧教授從事船舶結構研究。他嚴謹的治學態度至今影響著我,激勵我不斷進行科研探索。
問:結合您的科研經歷,是什么幫助您不斷取得創新和突破?
答:1986年夏天,研究生畢業,我來到海軍潛艇學院工作。這段工作經歷讓我受益良多,培養了我從事科研工作的韌勁和品格。當時,我瞄準了一個技術瓶頸反復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我在一次次試錯中檢驗成效,有時甚至想打退堂鼓,但我不斷提醒自己:進行科研攻關必須有一股韌勁。最終,經過上百次的反復試驗與探索,這項新技術成功落地。
26年前,我在南京參加學術會議,從同行口中得知:渤海某油田二號平臺存在過度振動現象,多方探尋也沒發現原因,平臺工作人員一籌莫展。
我立即和該油田取得聯系,希望對平臺情況進行檢測。當時是冬天,我們登上平臺,頂著寒風,架設備、布儀器,每次檢測都要在平臺上待十幾天。獲取數據后,我和團隊成員加班加點分析研究,構建了試驗模型,成功找到了平臺過度振動的原因,并給出解決的技術方案。
在此基礎上,歷經10余年攻關,我們團隊研發形成新型海洋工程結構設計、安裝、檢測及修復加固成套技術,大幅提升了海洋資源開發的技術水平。相關成果于200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這種科研的韌勁,幫助我不斷取得創新與突破。
“推動海洋工程裝備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服務重大工程”
問:您認為海洋工程技術創新如何更好地應用于重大工程?
答:科學家要以國家需求為己任,不畏艱難、不斷突破、勇攀高峰;在努力攻關中,專注科研、淡泊名利、潛心研究。同時,要與企業家精神相結合??茖W家有著追求真理的純粹性,企業家會更關注技術向社會價值的轉化。二者融合,能協同構建“需求牽引研發—市場反哺科研”的閉環。
以“近淺海新型構筑物設計、施工與安全保障關鍵技術”這項成果為例,我們與中交二航局團隊合作,推動海洋工程裝備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服務重大工程,最終該成果在國內外30余項重大工程中得到應用。
問:如何為海洋強國建設源源不斷提供人才支撐?
答:研究海洋工程的年輕人應心懷家國,將個人理想融入海洋強國建設事業。其次,青年科研工作者要有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尊重科學規律,腳踏實地、不怕失敗,憑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勁頭,才有可能取得一定成果。
當前,全球海洋科技競爭日趨激烈,這也帶來海洋科研人才需求的巨大變化。人才的成長應遵循“時代需求—知識進化—實踐突破”規律,人才培養一定要堅持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相結合。
人才培養要契合海洋工程學科的特點和時代發展需求,一是在理論學習過程中,體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要設置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模塊,將不同領域的知識、方法或工具創新性地結合起來;二是要體現海工場景復雜多變的特點,實踐能力培養須突破實驗室邊界,強化“現場即課堂”理念,我們會把學生培養放到工程一線,讓他們在實踐中磨礪成長;三是體現海工產業國際化的特點,開展科研合作,保持與國內外海洋工程領域專家學者的溝通、交流,開闊研究視野。
作為一名海洋科技工作者,我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以發現培養青年人才為己任,讓青年人才各展所長,讓海洋工程科研事業薪火相傳。
?。钋鍤J參與采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1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