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英攝
">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金涵畬族鄉金榕社區黨支部書記蘭淑琴(左一)與小區居民交談。?
張清英攝
臨近中午,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金涵畬族鄉金榕社區的公益暑托班下課了。“阿姨好!”孩子們紛紛走出教室,遇上金榕社區黨支部書記蘭淑琴,熱情地打著招呼。
“今年社區對接蕉城區總工會,辦起了公益暑托班。”蘭淑琴感慨,現在事務性工作少了,為群眾服務的時間多了,社區還來了得力的幫手。暑托班、口琴培訓班、社區工坊、假期法治課……蘭淑琴介紹,在近鄰黨建指導員吳秀云的協助下,社區辦起不少惠民活動。
“這要放在前幾年,實在沒有精力去辦。”蘭淑琴介紹,金榕社區2021年成立,轄區內7個商品房小區有居民2萬多人;寧德市學生人數最多的九年一貫制學校也在該社區,學生人數超6500人,社區兩委干部卻只有9人。“過去,單是針對學校門口交通擁堵和流動攤販問題的投訴,數量就占整個鄉12345熱線投訴件的1/3。”蘭淑琴說。
看得見的問題要解決,看不見的煩惱也不少。前幾年,不同部門、機構在社區掛牌設工作室、示范點等。掛了牌,就要檢查工作。金榕社區辦公室門口的墻上,還留著些釘頭,“原來我們這里的牌子都能靈活拆卸,哪個部門來檢查了就掛上相應的牌子。”蘭淑琴說,掛牌設點幾乎都要求專門的辦公場地和材料。
“小馬拉不動大車”,社區的工作干不完。“都說車子大,先得弄明白里頭裝了啥。”蕉城區委組織部干部鐘華杰在調研中發現,“民生需求不能減,但不必要的事務性工作必須砍掉;各部門機構對社區的服務不能停,但檢查要削減。”
要常態長效減負,還要從制度上加以規范。寧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雷阿平介紹,寧德市委建立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今年7月,協調機制出臺寧德市村(社區)工作事項準入制度實施辦法,進一步規范村(社區)工作機制、掛牌和證明事項。“準入清單里沒有的事項,上級部門不得隨意攤派給社區,必須通過市級協調機制審批。”雷阿平說。
僅靠減負還不夠,還必須為“小馬”加把力。去年以來,寧德市選派33名有經驗、有能力的處、科級干部擔任城市黨建指導員和駐社區第一書記,充分發揮指導、幫帶、協調作用。吳秀云到社區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啃下校園周邊治理這塊“硬骨頭”。
“混亂的時候,擺攤的小貨車、三輪車在路邊排成一排,還有違停的小汽車,好好的雙向車道直接變單向車道。”金榕社區內的蕉城區第二實驗學校,上下學期間的校門口堵車和流動攤販扎堆問題,蘭淑琴早就求助過相關部門,但不同部門分開行動各管一塊。上下學時間,交警前來指揮交通,但其他時間,還有違停車輛造成擁堵;早上或傍晚,城管部門會來管理流動攤販,但也不是每天都來。學校門口的治理難題一直不能徹底解決。
吳秀云協調社區、學校、城管、交警、公交公司等召開多場聯席會議,商議解決方案。解決擁堵問題,首先要在路中間加裝護欄,引導車輛有序行駛,防止違停和逆行。“這就需要交警部門評估是否影響交通安全,并給車輛留出足夠調頭空間,還要公交公司確認是否阻礙公交車通行。這事僅靠社區的力量確實難以辦成。”吳秀云介紹。
經過多方協調,區、鄉兩級城管部門及公安、學校、社區志愿服務隊等聯合成立志愿護學隊,在校園周邊常態化開展“護學”行動。“道路交通秩序改善許多,少了不守交規的汽車和電動自行車。”居民王女士說。
“群眾不參與,社區力量永遠是‘小馬’。”鐘華杰認為,治理好社區,關鍵要讓群眾共建共享。
吳秀云說:“我們在走訪中發現,社區內不少家庭主婦希望在照顧家庭的同時找點活計,增加收入。”吳秀云牽頭成立環金溪片區聯合黨委,聯結金榕、金溪兩個社區。借鑒金溪社區經驗,金榕社區引入當地的手工企業業務,承接數據線、玩具、上色彩繪等手工產品的訂單,“有了這些訂單,一些老人、‘寶媽’的月收入增加2000多元。”“先服務群眾,才能發動群眾。”蘭淑琴說。如今社區志愿者團隊已有400多人,其中有不少是“寶媽”。
“基層減負不是減責任,而是減去不必要的負擔;基層賦能不僅是增強力量,更要想辦法讓群眾積極參與。”雷阿平說,目前寧德市已清理村(社區)牌匾1.7萬多塊,清理工作事務50多項,取消證明事項100多項。下一步,寧德市將繼續解決社區工作力量不足、服務資源與群眾需求還有差距等問題。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2日 10 版)